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链霉菌原生质体种间融合提高细胞分裂素效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粉红孢类群的泾阳链霉菌与淡紫灰链霉菌不液化亚种的原生质体种间融合重组的结果。利用单亲灭活和双亲株的遗传标记筛选细胞分裂素的融合子,融合率为 10-4—10-2。在所得的融合菌株中,F1211菌株的CTK效价为292μg/L,F1613的CTK效价为857μg/L,比低产原始亲株提高2—7倍,比高产亲株提高0.3--3.0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及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家兔病毒血症动态,发现感染后第6天,病毒抗原首先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出现;次日,亦可见于粒细胞中,第10—12天的抗原反应较强,第15天则明显减弱至消失。而在红细胞及血小板中始终未见明显的抗原反应。从感染后第3—13天的血浆中分离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接种局部增殖后,侵入血液,并在白细胞中复制增殖,可能使病毒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其它组织脏器,造成因血传播引起的靶器官感染。  相似文献   
3.
生态制剂(ecologizal preporation,ecolagics或Drobihtics)是微生态学的概念,是利用正常微生物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用以维持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在于调整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我们从微生态  相似文献   
4.
【背景】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作为乳酸菌属的潜在益生菌,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在动物养殖中应用广泛,但是屎肠球菌对肠道代谢组学的研究很少。【目的】以斑节对虾为试验动物,初步探究屎肠球菌R8对肠道代谢组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为屎肠球菌作为益生菌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400条斑节对虾随机分配,设计饲料中屎肠球菌添加量分别为107、108、109 CFU/g的3个试验组,不添加屎肠球菌为对照组进行试验,养殖周期为28 d。养殖周期结束后测定斑节对虾免疫球蛋白M (immunoglobulin M,IgM)、对虾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白介素6 (interleukin 6,IL-6)、补体片段3a (complement fragment 3a,C3a)的活性含量并运用LC-MS代谢组学研究肠道内源代谢物的变化,分析差异代谢物和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添加屎肠球菌对斑节对虾炎性因子有积极的影响,增加了斑节对虾体内免疫球蛋白IgM、对虾酚氧化酶、补体片段3a的含量,降低了其体内IL-6的含量,对肠道差异代谢物的分析发现,对...  相似文献   
5.
笔者根据应用武夷蛇药收治97例的临床观察,认为尖吻蝮咬伤的治疗,早期要过全身“出血关”,后期要抓局部“溃烂关”。在整个疗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对危重病人,应采取以中草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抢救方案,效果较好。并提出尖吻蝮咬伤现场采用“绑后洗,洗后烧”等急救措施,但不提倡早期伤口扩创,和早期一般不宜输液等问题,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6.
外生菌根是木本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结构,外生菌根真菌在红松等外生菌根树种的定植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菌根系统内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是揭示菌根共生机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生长季内红松纯林内根围土壤及菌根样品ITS2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红松根系微生态中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与其他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从6月份到10月份,5个月的菌根样品测序共得到741个真菌OTUs,利用FUNGuild数据库分析,其中85个OTUs归类为外生菌根真菌,优势属(相对丰度>5)为蜡壳菌属Sebacina、乳牛肝菌属SuillusMeliniomyces、红菇属Russula、棉革菌属Tomentella、须腹菌属Rhizopogon和缘腺革菌属Amphinema。6月份菌根中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月份。(2)红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受到土壤pH、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和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它们与外生菌根真菌优势属相对丰度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3)根围土壤内真菌是影响红松根系外生菌根真菌相对丰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普可尼亚属Pochonia、产丝齿菌属Hyphodontia、镰刀菌属FusariumCollembolispora、枝穗霉属ClonostachysApodus、鹅膏属Amanita在内的土壤真菌与根内外生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呈线性关系。同时,超过85%的根内外生菌根真菌与同一取样地的土壤共有,可以认为侵染和扩散是红松根内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形成的主要方式,同时兼有植物根系的选择,因为根内并不包括所有土壤中存在的外生菌根真菌,其机制需要进一步人工模拟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以宽叶独行菜和钝叶独行菜为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总DNA,参照文献中引物对两物种nrITS基因、trnL-trnF基因及psbA-trnH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两物种的3个基因片段,并分析其序列特征。结果显示,nrITS基因序列中A+T含量低于G+C含量,而两叶绿体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则相反,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用DNAMAN软件对两独行菜物种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宽叶独行菜和钝叶独行菜nrITS、trnL-trnF及psbA-trnH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65%、97.97%及99.25%。本研究首次扩增获得宽叶独行菜和钝叶独行菜psbA-trnH基因序列,为独行菜属植物分子遗传学积累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选取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与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效率指数,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2006-2015年土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随后, 基于人口、富裕和技术(STRIPAT)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各城市土地生态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此外, 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政策的改变等均会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项研究旨在为提高城市土地管理水平,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毒素蛋白免疫下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产生的免疫相关蛋白,采用双向电泳的方法,从大蜡螟血淋巴中鉴定得到一种昆虫肽聚糖识别蛋白Gm21,通过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其全长基因,该基因全长cDNA具有完整的编码框,编码21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是一种具有潜在酰胺酶活性的S型肽聚糖识别蛋白.本研究中Gm21蛋白在免疫压力下的上调表达及其cDNA序列的克隆,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昆虫肽聚糖识别蛋白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沙丘稀有种准噶尔无叶豆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花部特征进化与传粉适应性一直是进化生态学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自然生长的准噶尔无叶豆为对象,对其花部特征和传粉特性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室内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种群花期历时21 d,花序花期历时7-12 d,单花花期一般3 d,若遇阴雨天气,花期可延长1-2 d,整个花期龙骨瓣一直保持闭合状态。单花10枚花药在旗瓣微张时已全部完成散粉。准噶尔无叶豆主要靠分泌花蜜、鲜艳的花色以及旗瓣基部的黄色辐射状纹理结构吸引传粉者。准噶尔无叶豆花期的有效传粉者为4种蜂类昆虫,它们的平均访花频率为(7.75±0.57)次·花-1·d-1,访花高峰期表现为三峰型: 13:00-14:00,16:00-17:00和19:00-20:00。准噶尔无叶豆人工套袋实验表明该种为自交亲和型,主动自交少见,生殖成功依赖传粉者。胚珠成功受精至果实完全成熟阶段存在自交衰退,柱头角质层结构和花粉刷结构是准噶尔无叶豆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减少自交,倾向异交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