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定γ-氨基丁酸B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R)基因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本实验分别对异育银鲫不同组织中GABABR1基因进行RT-PCR扩增,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在与GenBank基因库中已知GABABR1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的基础上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一步分析其在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结果:经克隆获得异育银鲫GABABR1基因CDS区序列383bp,编码127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ABABR1基因在异育银鲫脑、肝、肾、心、肠、鳔、鳃、肌、鳍、脾、卵巢、精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脑>尾鳍>精巢>心、肠、鳔> 卵巢、脾、鳃、肌>肝、肾。本研究证实了GABABR1基因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的表达的广泛性,且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混合营养培养普通小球藻生产生物质的培养基组成.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11个相关营养因素的效应进行了评价,并筛选出影响小球藻细胞生长的3个主要因素为KNO3、葡萄糖和NaC1;然后结合Box-Behnken设计建立了以小球藻浓度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获得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KNO31.64g/L、葡萄糖45g/L、NaC1 1.57g/L;模型预测的最大浓度为5.28g/L,验证值为5.68g/L;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优化小球藻的混养培养基组成.优化条件下混养小球藻细胞的蛋白质和色素含量较优化前降低,而可溶性糖和油脂含量提高,脂肪酸以棕榈酸和油酸为主;细胞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混养培养所得小球藻生物质具有作为生产微藻生物能源原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无性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进行丝状真菌的分离,然后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通过单因子法研究其无性繁殖特性。【结果】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分离了4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一株丝状真菌HP对黄颡鱼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无性繁殖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P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能够产生第二孢孢子;新孢子囊以内层出的方式产生;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HP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多子水霉菌株Arg4S(GenBank登录号GQ119935)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HP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此外,菌株HP在5°C-35°C、pH 4-10范围内均能产生游动孢子,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0°C和7,而且5-25 mg/L福尔马林和0.25 1.25 mg/L二硫氰基甲烷对菌株HP产生游动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离鉴定了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并确定了其无性繁殖特性,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患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从患病中华鳖皮肤、肝肾脾重要器官分离纯化病原菌, 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及人工感染试验, 并利用K-B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J22是为中华鳖腐皮病病原, 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3.30×104 CFU/g。J22株理化特性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一致, 16S rRNA序列与产吲哚金黄杆菌同源性为99%, 综合判定J22株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阿莫西林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耐药; 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对分离株消毒效果较好。分离菌株J22是中华鳖病原菌, 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或者阿莫西林内服, 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等外用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5.
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是目前防癌抗癌效果最好的植物天然产物之一。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西兰花是生产SFN的重要材料。然而普通西兰花中SFN产量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之前单一基因改造提高植物SFN含量的策略效果并不理想。该研究从西兰花中克隆了SFN合成相关的支链氨基酸转移酶4编码基因BCAT4、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编码基因CYP79F1和环硫修饰酶编码基因ESM1。分别以单基因导入和三基因串联导入的方式,通过农杆菌法转化西兰花愈伤组织,对所获得的转化细胞系中SFN的含量进行比较,以期获得SFN含量更高的细胞系,为通过细胞系大量培养获取SFN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目的基因BCAT4、CYP79F1、ESM1和B-C-E(BCAT4NSCYP79F1N-SESM1)都成功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BCAT4和B-C-E基因过表达细胞系中SFN含量为139.7和171.4μg/g,分别是野生型细胞系SFN含量的1.79倍和2.19倍,差异极显著(**P<0.01);B-C-E基因过表达细胞系SFN含量是BCAT4基因过表达细胞系的1.23倍,差异显著(*P<0.05)。而CYP79F1和ESM1过表达细胞系未检测到高于对照的SFN含量。综上所述,单基因BCAT4的过表达对SFN含量的影响大于CYP79F1与ESM1。多基因串联共表达对SFN含量的影响效果好于单个基因的过表达。  相似文献   
6.
从养殖池污泥中分离了6株对孔雀石绿具有脱色能力的菌株, 经过进一步在孔雀石绿营养肉汤中富集培养及其脱色率的比较, 筛选出对孔雀石绿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优良菌株M6。菌株M6在30°C、150 r/min条件下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率为97.14%, 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对其形态进行了观察, 用ATB细菌鉴定仪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 通过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 与NCBI中收录的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此外, 对其生长特性也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菌株M6革兰氏染色阴性, 杆形, 端生一根鞭毛, 大小约为0.45 mm×0.84 mm, 在孔雀石绿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为圆形、浅蓝色、粘稠、不易挑取; 菌株M6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假单胞菌属的细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8%~99%的高度同源性, 菌株M6与恶臭假单胞菌OW-16(登录号:DQ112328.1)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传统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的结果, 判定菌株M6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登录号:EU348741.1)。此外, 菌株M6在30°C、150 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的生长曲线为:0 h~4 h为生长延迟期, 4 h~64 h为对数生长期, 64 h~80 h为稳定期, 80 h以后为衰亡期; 其最适生长pH值为7, 最适生长温度为30°C, 在转速为50 r/min~250 r/min条件下, 其浓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一株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去除菌的鉴定及其去除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优良亚硝酸盐去除菌,并对其去除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从养殖污泥中分离亚硝酸盐去除菌,进一步通过测定比较分离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筛选优良的亚硝酸盐去除菌,通过API ID32GN细菌鉴定系统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单因子法研究其去除亚硝酸盐的条件。【结果】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亚硝酸盐去除菌AQ-3,其对50 mg/L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9.47%。菌株AQ-3被鉴定为鲍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GenBank登录号:JF751054.1),其16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不动杆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而且与鲍曼氏不动杆菌KF714株(GenBank登录号:AB109775)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AQ-3去除亚硝酸盐的最适初始pH范围为7?9,最佳碳源为乙酸钠和丁二酸钠,而且随着初始菌浓度的不断增大,菌株AQ-3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显著升高;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不断增大,菌株AQ-3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逐渐降低。【结论】在丰富亚硝酸盐去除菌种质资源的同时,为该菌在养殖水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X1,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5.62×105 cfu/ml,具有较强毒力;经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X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X1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35654(登录号:X74676.1)的亲缘关系最近,其同源性为99%.用0.30%福尔马林灭活,将菌株X1制成灭活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进行注射免疫.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能够明显提高西伯利亚鲟的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西伯利亚鲟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此外,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也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50%,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更好,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70%.因此,将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用于西伯利亚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恩诺沙星对固体培养条件下蛭弧菌产生噬斑和液体培养条件下蛭弧菌增殖的情况,以及蛭弧菌在不同浓度恩诺沙星下吸附到载体上的情况,研究了恩诺沙星对蛭弧菌BDF-H16生长及吸附的影响.实验发现:2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和50μg/mL恩诺沙星对蛭弧菌BDF-H16噬斑的产生及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P<0.05).在固体培养72 h后.随着恩诺沙星浓度逐渐增大,蛭弧菌BDF-H16产生的噬斑数目逐渐减少;在液体培养72 h后,随着恩诺沙星的浓度逐渐增高,蛭弧菌BDF-H16的增殖浓度不断减少,但10μg/mL恩诺沙星并没有改变蛭弧菌BDF-H16的生长趋势.此外,以沸石作为吸附载体,2μg/mL、5 μg/mL、10 μg/mL、20 μg/mL和50 μg/mL恩诺沙星降低了蛭弧菌BDF-H16吸附量,随着恩诺沙星浓度的增大,蛭弧菌BDF-H16的吸附量逐渐降低,而蛭弧菌BDF-H16的吸附率却在一定恩诺沙星浓度(2 μg/mL~20μg/mL)下却有所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蛭弧菌BDF-H16噬斑的产生及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载体存在的情况下,蛭弧菌的吸附能力在一定恩诺沙星浓度范围内有所增强,添加载体沸石有助于降低恩诺沙星对蛭弧菌BDF-H16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发病的鲟肝、胰、肾脏及血水分离到5株细菌,命名为4s-11,4s-12,4s-13,4s-14及4s-15。经人工感染,菌株4s-15具有致病性,鲟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并再次分离到此菌株,故菌株4s-15是鲟此病病原菌。菌株4s-15经生理生化细菌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为维氏气单胞菌。菌株4s-15对左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本研究为防治鲟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