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人尿中3-甲基组氨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3-MH)含量的测定,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肌肉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代谢变化,3-MH是人体肌纤维蛋白中的特异氨基酸,全身的3-MH有90%集中在骨骼肌中,3-MH来源于肌纤维蛋白中特定位置上组氨酸的甲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钒污染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淋洗是土壤修复的重要手段,但存在污染大、成本高的缺点。生物淋洗技术因其经济高效且环保的特点能够应用于土壤的修复,但其对钒污染土壤的修复,认识仍非常有限。【方法】本研究采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钒污染土壤进行了生物淋洗试验,通过影响因素试验探究了钒的最佳浸出条件,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分析了钒在淋洗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对代谢产物进行了解析。【结果】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能促进土壤中钒的溶出。氧化亚铁硫杆菌对土壤钒的浸出效率较高,生物淋洗20 d后土壤中钒的浸出率达到27.4%,进一步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在固体浓度为3%、接种体积为10%、初始pH值为1.8、初始Fe2+的浓度为3.0 g/L的条件下,土壤中钒的浸出效果最佳。SEM-EDS分析证实生物淋洗后土壤中钒含量减少,其中以非残渣态形式存在的钒更容易被浸出。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氧化亚铁硫杆菌在浸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代谢产物来应对重金属胁迫。【结论】生物淋洗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壤钒污染的修复,本研究为钒污染土壤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3.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是一类结构、序列同源的蛋白酶抑制剂,它是体内许多蛋白水解级联反应的调节因子,其遗传性结构或分泌异常将导致许多疾病.因此对于其结构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甸地区小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寒苹甸地区的人工草场、半人工草场、次生杂类草草场和撩荒地中共有4个小哺乳类群落;根田鼠+高原鼢鼠群落;根田鼠+甘肃鼠兔群落;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群落;长尾仓鼠+高原鼠兔群落。小哺乳类群落种的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种的多样性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植被的高度、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原鼢鼠是各生境中的广布种。根田鼠与甘肃鼠兔在植被郁闭度高的环境中为群落的主要组成者;植被郁闭度低的环境中,高原鼠兔和长尾仓鼠是群落的主要成员。它们的空间格局主要反映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低温在许多小鼠心跳骤停后复苏模型的研究中被证实是有效的。心跳骤停后释放的氧自由基是产生继发性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跳骤停期间应用中度低温对复苏后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氯化钾诱导8min心跳骤停。此实验分为常温心跳骤停组(NCA)、低温心跳骤停组(HCA)TL对照组。HCA组在心跳骤停5min后开始降温使核心温度维持在(30.0±1.0)℃。应用胸部按压和肾上腺素来复苏。在心跳骤停两组各选择三个时间点:复苏后1h、4h和24h。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心脏和肝脏的活性。结果:实验动物在HCA组比常NCA组生存率高。HCA组比NCA组复苏时间明显延长。与NCA组相比,HCA组复苏后24h的SOD活性在肝脏表达明显降低。与NCA组相比,HCA组复苏后4h的CAT活性在肝脏表达显著增高。结论:在心跳骤停过程中,与正常体温相比,应用中度低温能够提高生存率。与正常体温相比较,在心跳骤停中期间应用中度低温不影响心脏的SOD与CAT活性,应用中度低温在肝脏可延迟性抑制SOD的活性并且短暂提高CAT活性。  相似文献   
6.
转mCry1Ac基因玉米BT799对斑马鱼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的饲用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评估转mCry1Ac基因玉米BT799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以斑马鱼为受试动物,设置5个处理:含20%转基因玉米膨化饲料组(GMF)、含20%亲本玉米膨化饲料组(PF)、转基因玉米粉(GMM)、亲本玉米粉(PMM)以及商业饲料对照组(CF),通过98 d的喂养试验,调查斑马鱼的生长表现、组织病理、繁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敏感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转mCry1Ac基因玉米对斑马鱼的各项生长指标、肝脏、脑和肠道的组织病理、产卵量、受精卵孵化率、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SOD、CAT、热激蛋白70(HSP70)和卵黄蛋白原(VTG)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在试验后期,饲料组(GMF和PF)和玉米粉组(GMM和PMM)斑马鱼的体重、体长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商业饲料组;饲料组斑马鱼的孵化率显著低于玉米粉组和商业饲料组;饲料组(3.85±0.76)雄鱼肝脏中的VTG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玉米粉组(1.60±0.56).研究表明,转mCry1Ac基因玉米对斑马鱼没有明显生态毒理效应,但由于配制的膨化饲料与商业饲料在营养成分和适口性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个别指标与商业饲料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珠海淇澳岛次生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广藿香是著名药材,青枯病是威胁广藿香生产和质量的主要病害。针对从广藿香茎叶中分离出的1株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GHX-P17,研究其代谢产物对广藿香青枯病的防治作用及耐病机制。在室内通过人工接种Alternaria sp. GHX-P17菌株与喷施粗提物稀释液2种方式,于不同时间调查广藿香青枯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并计算其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同时,对处理后不同时间的广藿香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3种保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Alternaria sp. GHX-P17处理后青枯病DI显著降低,与对照比较,204 h后DI降低为27.16%,方差分析呈显著性差异(P<0.05)。(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青枯病严重度升高缓慢,严重度等级降低,到204 h时,处理组的严重度明显低于对照,防治效果达到74.65%。(3)处理后的广藿香3种保护酶PAL、POD和SOD活性增强,但3种酶活性高峰出现时间不同。PAL随时间逐渐升高; POD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又升高,出现2个峰值; SOD快速升高后逐渐降低。这表明内生真菌菌株Alternaria sp. GHX-P17可以提高广藿香3种保护酶活性,延缓了青枯菌的侵染过程,降低了青枯病的发病程度。该研究结果为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活性成分研究及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