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腹菌纲真菌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陕西省的腹菌纲真菌,共42个OTU'S和36个性状,进行了Q模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2个OTU'S明显的分为六大类群,与Dring(1973)系统的6个目相吻合。(2)栓皮马勃属与灰包科中包被具拟薄壁层的属相似性较小,支持Hawksworthetal(1983)将其作为科级处理的观点。(3)作者认为鬼笔属和竹荪属作为两个独立属处理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采自湖北省的藁本属Ligusticum L.植物(伞形科Umbelliferae)1新变种,命名为 水藁本L.sinense var.hupehense.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新变种为二倍体植物,其核型公式为 2n=22=14m+8sm。本文提供了体细胞染色体全员照片,染色体参数及染色体模式图,还提供了水藁本与藁本L. sinense Oliv.的臂比曲线(Arm ratio curve,ARC)图解比较。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缔合行为及酪氨酸微环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种紫外差光谱技术对Ins、DPI、DOI 分子缔合行为及酪氨酸微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PI、DOI 与Ins 一样,存在着随pH 与浓度的缔合。表明与β-折迭结构相比,疏水相互作用在分子缔合中起主要作用。但从Ins 的缔合能力较DPI、DOI 强,可认为β-折迭对维持二体的稳定仍有重要作用。溶剂微扰结果显示,在1mg/ml 所研究的三个pH(1.8,3.5,7.5),Ins 存在的最小单位是二体,而DPI、DOI 在pH 1.8,7.5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但在pH 3.5则呈现强烈缔合并导致一个酪氨酸由暴露到埋藏的变化。DPI 有一个位于缝隙中的酪氨酸残基,它仅能为重水微扰,而不能被DMSO 微扰,推测它是A_19酪氨酸。微扰研究还表明Ins 与DPI 和DOI 在缔合及pH、浓度差光谱产生的机理上有所不同。在所研究的条件下,Ins 缔合是从二体到六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仅导致二体间A_(14)酪氨酸氢键形成,并不涉及酪氨酸暴露与埋藏的变化。而DPI 和DOI 则是从单体到二体(或更高聚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酪氨酸由暴露到埋藏的变化。pH 滴定的结果未发现Ins、DPI、DOI 酪氨酸滴定行为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用三种紫外差光谱技术对Ins、DPI、DOI分子缔合行为及酪氨酸微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PI、DOI与Ins一样,存在着随pH与浓度的缔合。表明与β-折迭结构相比,疏水相互作用在分子缔合中起主要作用。但从Ins的缔合能力较DPI、DOI强,可认为β-折迭对维持二体的稳定仍有重要作用。溶剂微扰结果显示,在1 mg/ml所研究的三个pH(1.8,3.5,7.5),Ins存在的最小单位是二体,而DPI、DOI在pH 1.8,7.5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但在pH 3.5则呈现强烈缔合并导致一个酪氨酸由暴露到埋藏的变化。DPI有一个位于缝隙中的酪氨酸残基,它仅能为重水微扰,而不能被DMSO微扰,推测它是A_(19)酪氨酸。微扰研究还表明Ins与DPI和DOI在缔合及pH、浓度差光谱产生的机理上有所不同。在所研究的条件下,Ins缔合是从二体到六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仅导致二体间A_(14)酪氨酸氢键形成,并不涉及酪氨酸暴露与埋藏的变化。而DPI和DOI则是从单体到二体(或更高聚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酪氨酸由暴露到埋藏的变化。pH滴定的结果未发现Ins、DPI、DOI酪氨酸滴定行为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吴强  楚雍烈  房益兰   《微生物学通报》1992,19(3):163-168
联合运用HSV-1和HSV-2型特异性核酸探针对28株HSV临床分离株做了鉴定分型,并与应用HSV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三种免疫学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核酸探针与单克隆抗体之间的符合率为100%,但分型率不同,核酸探针为100%,单克隆抗体为64—82%。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HSV-McAb-APAAP桥联免疫酶染技术具有简便、敏感、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用于表达具有Tat序列的新型神经营养因子MANF(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融合蛋白(Tat-MANF)的重组质粒;利用原核细胞表达系统表达该重组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以MANF 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在上下游分别添加TAT序列和His标签及合适的限制性酶切位点,构建TAT-MANF融合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22b+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表达和纯化,用SDS-PAGE及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重组蛋白。为了验证Tat-MANF的生物学活性,用30μmol/L浓度的6-羟多巴胺(6-OHDA)对神经母胶质瘤细胞(SH-SY5Y)进行毒性诱导,同时加入2μg/ml的TAT-MANF及对照MANF蛋白,24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o3)体外模拟血脑屏障,与FITC标记的Tat-MANF共孵育4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成功构建TAT-MANF融合基因,表达产物与目的蛋白大小相符,能与MANF抗体发生结合反应。重组蛋白可减少由6-OHDA导致的SH-SY5Y细胞凋亡,Tat-MANF-FITC与B-end3细胞共孵育4h后,可见细胞内明显荧光。结论:获得的重组蛋白Tat-MANF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跨膜功能,为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症的体内治疗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切花菊'神马'叶片为外植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长筒石蒜凝集素基因LLA导入菊花.结果表明,'神马'叶片对潮霉素(Hyg)十分敏感,叶盘再生筛选以8~10 mg·L~(-1)为宜,生根筛选以18 mg·L~(-1)为宜;羧苄青霉素抑菌浓度早期以500 mg·L~(-1)为宜,后期以250~300 mg·L~(-1)为宜.Hyg抗性再生植株经PCR、RT-PCR检测初步证实外源基因已转入7个转化株系的植物基因组DNA中并发生转录.转基因植株幼苗人工接种蚜虫实验表明,不同转化株系的抗蚜性差异较大,蚜口密度抑制率为12.2%~76.8%不等,平均蚜口密度抑制率为41.8%.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各类材料如纳米材料、重金属材料应用,及其他一些生物质类材料的积累,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都有着较明显的生理毒理效应。只有对这些材料的生物效应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地使用而避免它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本试验以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对象,从生长发育到基因水平,考察了CdS/ZnS量子点对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发现CdS/ZnS量子点暴露不仅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体长、头部摆动以及身体弯曲等生物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线虫细胞毒性相关基因、胁迫相关基因以及细胞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当CdS/ZnS量子点的暴露浓度为3.33 nmol/L,线虫体长、头部摆动以及身体弯曲分别从空白组的(0.64±0.072)mm,(55.94±7.17)次/min和(9.95±2.42)次/20 s降到(0.48±0.099)mm,(15.83±6.76)次/min和(7.72±1.12)次/20 s;而GST-1,daf-21,HSP-16.4等基因表达分别增加了15.33, 19.51和35.01倍。本研究为量子点在应用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p33^ING1——一种新的肿瘤抑制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33ING1——一种新的肿瘤抑制蛋白黄君富房殿春罗元辉(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重庆400038关键词p33ING1p53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得最多的是p53基因。p53的失活...  相似文献   
10.
闵红  张丹  绳金房  唐娜  韩纯洁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673-1678
从土壤肥力与微生物因子探索连茬障碍机理,以期为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草莓番茄轮作(RST)、番茄连作4年(CT4)和番茄连作10年(CT10)3种蔬菜种植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理菌群,并对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生物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生理菌群数量均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番茄连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真菌数量呈线型增加趋势,CT4和CT10在根际与非根际较RST分别增加9.09%和2.11%、75.48%和57.72%。番茄连作根际土壤硝化细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减少,氨化细菌与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在短期连作表现为增加长期减少的变化趋势;解钾菌、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数量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均减少。在6种研究的种植模式中,RST根际土壤状况最好,其次为CT4的根际与RST非根际土壤,CT10的根际土壤、CT4与CT10非根际土壤状况最差。结论是蔬菜连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连作年限越长下降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