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2篇
  4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兔与大鼠腓肠肌的生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道立  陈佩林  叶辉  程量 《动物学报》2003,49(5):646-655
研究分析了家兔、大鼠腓肠肌在生后各年龄阶段的内侧头、外侧头的内侧亚体、中间亚体或外侧浅亚体、外侧亚体或外侧深亚体内快慢肌纤维的发育情况,应用大体解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了其肌亚体,并进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图像分析两型肌纤维的直径特征,以及肌构筑学与肌诱发电位的测量。结果表明:家兔在生后1个月时,内侧亚体从其深面凸现于内侧头与外侧亚体之间,中间亚体居于内侧亚体远端;大鼠内侧头未能区分肌亚体,其外侧头分为内侧亚体、外侧浅亚体,而外侧深亚体居于外侧浅亚体的深面呈重叠状:生后2、3天均未能分出Ⅰ、Ⅱ型肌纤维,也未见有原始肌束;Ⅰ、Ⅱ型肌纤维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内侧亚体的Ⅱ型肌纤维比例在家兔与大鼠的生后发育中始终占优,而在其它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发育中不恒定,直至成年后Ⅱ型肌纤维才趋于稳定并占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在各年龄段均大于Ⅰ型肌纤维。生后6个月家兔外侧头内侧亚体(FL/CSA)比值越大,倾向于速度型构筑;内侧头、中间亚体和外侧亚体(CSA/MW)比值越大,倾向于力量型构筑。大鼠腓肠肌外侧头内侧亚体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显示葡萄状运动神经末梢支配慢肌纤维,斑点状运动终板位于快肌纤维。  相似文献   
2.
金纳米颗粒凭借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化学传感、医学成像、药物传输以及生物标记等领域。近年来,生物法合成金纳米颗粒因其环境友好、绿色低毒等特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具有合成金纳米颗粒的能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介导合成金纳米颗粒的特性、机制及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为伊犁河谷地区常见的恶性入侵植物,研究其幼苗在氮沉降下的生长、分配特征,将有助于了解该物种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实验设置4个氮沉降水平(0、0.18、0.72、2.88 g N·m-2·week-1),探索刺苍耳幼苗的形态特征、构件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相对于对照组和低沉降组,中等水平的氮沉降(0.72 g N·m-2·week-1)下幼苗的主根伸长、株高增高、叶片数增多、基径加粗、刺增多;高氮沉降(2.88 g N·m-2·week-1)下,除主根长显著伸长外,幼苗的株高、叶片数、基径和刺数均显著降低;(2)在高氮环境中,根、茎和叶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但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则显著增高;(3)幼苗的生长对不同氮沉降水平具有时间响应特征,中氮条件下的幼苗在取样中期表现为生长缓慢,在末期则迅速生长,而高氮条件下则恰好相反。这些结果表明,中等水平的氮沉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刺苍耳幼苗的生长,提高其潜...  相似文献   
4.
以厚朴林下黄连单作(CC)、林下湖北贝母-黄连间作(FH-CC)及玄参-黄连间作(SN-CC) 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模式对黄连生理生长特性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CC模式,SN-CC模式及FH-CC模式下黄连的株高、植株鲜重、叶面积、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幅分别为(19.56%、14.70%)、(91.38%、4.86%)、(28.86%、16.63%)和(47.10%、37.46%); SN-CC和FH-CC间作模式下黄连生理生长综合指数分别为0.413和0.007;林下间作模式黄连的生长性状优于单作模式,间作模式有利于黄连的生长,且玄参-黄连间作模式效果更佳;林下间作模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促进了黄连的生长;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黄连的生理生长性状,且黄连根际土壤酶活性显著影响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蔗糖酶活性、速效钾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639、0.9094)是影响黄连生长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5.
皮肤癣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角化组织感染(皮肤、毛发和甲),是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在皮肤癣菌感染皮肤过程中,蛋白水解酶是皮肤癣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这种酶需要在合适的pH及温度下才能发挥它的活性而致病;而机体是否被感染则取决于宿主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免疫反应等。  相似文献   
6.
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风信子HPI1基因及其产物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风信子HPI1基因及其产物蛋白进行序列、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所研究的HPI1基因与许多植物的花器官决定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推测它们可能为同源基因 ,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 ,即可预测HPI1基因与花器官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性弧菌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感染人体的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将其效应蛋白直接注射至宿主细胞中操纵宿主,介导毒力的发挥,并进化出了一套完美的免疫逃逸策略,成功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急性肠胃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入侵上皮细胞,使胞内囊泡酸化,在与溶酶体融合之前逃逸到细胞质中,并且限制活性氧的产生,促进其在胞内生存。副溶血性弧菌可以诱导自噬,抑制NLRC4炎症小体介导的caspase-1的激活,还可以通过抑制TAK1激酶,阻止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干扰免疫系统激活,借助多种手段共同协作从而达到免疫逃逸。本文系统总结了副溶血性弧菌现已研究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对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药物靶向位点的选择及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氏盐藻是一种抗渗透能力强的单细胞绿藻,甘油在其渗透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葡萄糖对杜氏盐藻细胞数量的增加效果不明显,但对盐藻细胞内甘油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在0~15g/L范围内葡萄糖的浓度与胞内甘油积累显著相关(R2=0.9604,P=0.01);葡萄糖浓度达到15g/L时,胞内甘油积累量达到最高值7.80pg/cell,是对照的1.88倍,胞内甘油积累量与葡萄糖的消耗量极显著相关(R2=0.9982,P=0.01)。葡萄糖对盐藻细胞内总蛋白、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酶活和比活都有显著影响,在15g/L葡萄糖时这3个值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的1.354、4.384、3.229倍。数据显示葡萄糖浓度在15g/L时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增加不多,但GPDH酶活和比活却大幅度增加;葡萄糖导致的渗透压的变化可能诱导新的同功酶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螺旋藻对于环境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以钝顶螺旋藻为实验材料,测定螺旋藻在受到较强光照胁迫时藻体的电导率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在3000 lx光照下,螺旋藻6个藻株的电导率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比在1000 lx光照下明显升高,螺旋藻的电导率最高上升了2~6倍;细胞内的脯氨酸含量最多增加5倍,最少增加13%;丙二醛的含量增加40%~100%;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上升范围在19%~80%,过氧化物酶的含量上升范围在20%~100%.说明螺旋藻在受到光胁迫时自身会启动相关保护机制,产生一定的抗逆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镉(cadmium,Cd)是环境中常见的一种重金属,Cd^(2+)可以通过穿透血脑屏障,产生神经毒性,从而诱发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一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癌、抗炎等一系列药理作用,本文探究雷公藤红素对Cd^(2+)诱导的相应神经毒性的影响作用。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细胞形态实验探索了Cd^(2+)对小胶质细胞HMC3活力的影响;通过一氧化氮(NO)检测实验、脂质过氧化(malondialdehyde,MDA)检测实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分析了Cd^(2+)的神经毒性以及雷公藤红素对Cd^(2+)诱导的相应神经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Cd^(2+)浓度达到40μmol/L时,对HMC3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7.17±8.23)%(P<0.01,n=5),继续增大Cd^(2+)浓度,细胞活性将进一步降低;当Cd^(2+)浓度达到40μmol/L以上时,HMC3的细胞膜明显受到破坏,并且破坏作用与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随着Cd^(2+)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开始变化,贴壁效果变差。Cd^(2+)使HMC3细胞释放的NO量显著增加,而雷公藤红素能够有效地抑制Cd^(2+)诱导的HMC3细胞NO的释放;Cd^(2+)使HMC3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增加,加入10^(-7) mol/L雷公藤红素后,MDA的释放量显著减少;Cd^(2+)会使p-PI3K蛋白含量增加,而加入了雷公藤红素(10^(-7)、10^(-6) mol/L)后,p-PI3K蛋白和p-AKT蛋白的激活均被抑制,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综上所述,雷公藤红素能够抑制Cd^(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毒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