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方法:回顾性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1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坏死的病例,评估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CT影像和手术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实施肠管切除术并一期吻合术或肠造口术,7例病人恢复良好,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结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临床罕见,术前难以诊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血管造影可以作为NOMI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手段,对于怀疑有肠坏死发生的患者需及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乙状结肠扭转既往主要依靠腹部平片进行诊断,但腹部平片具有局限性,容易误诊、漏诊,CT可以弥补腹平片不足.探讨乙状结肠扭转的CT征象,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中证实为乙状结肠扭转的23例患者,分析其腹部CT扫描图和横断面扫描特征,最后总结乙状结肠扭转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在CT定位像上,最敏感的表现是扩张的乙状结肠倒U征(21/23,91%),不成比例乙状结肠扩张(19/23,83%),其次为咖啡豆征(17/23,74%),Y征(12/23,52%).在横断面扫描上,最敏感的是不成比例的乙状结肠扩张(21/23,91%)和圆腹征(20/23,87%),其次为近端结肠扩张(15/23,65%),漩涡征(15/23,65%),鸟嘴征(13/23,57%).在CT定位像和横断面扫描上,典型的乙状结肠扭转影像表现分别占57%(13/23)和83%(19/23).在定位像上,咖啡豆征与Y征在显著相关(p<0.05).横断面扫描上肠管损害的CT征象与临床肠管损害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定位像上,乙状结肠扭转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倒U征,特征性表现为Y征;在横断面扫描上,主要影像学表现为不成比例的乙状结肠扩张,特征性表现为漩涡征和鸟嘴征.多排螺旋CT是诊断乙状结肠扭转的可靠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6例与无并发症组6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以及术后48 h的血清CRP、WBC和T淋巴亚群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效能。结果:术后24 h、术后48 h两组患者血清CRP、WBC水平高于术前(P<0.05),且并发症组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术后48 h,并发症组CD3+、CD4+、CD4+/CD8+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而手术前后CD8+无明显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CRP≥10 mg/L、WBC≥10×109/L和CD4+/CD8+<1是患者术后发生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RP、WBC、CD3+、CD4+联合检测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RP、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对CRP、WBC、CD3+、CD4+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