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树叶片在凋落前将大量有机质输入干、枝、根中,在不同处理中,不施肥输出的比例大于施肥.施P并不导致杨树对P的奢侈吸收.施肥可使杨树主要营养元素的外循环通量高于不施肥.不施肥杨树叶片在凋落前P、K的输出率比施肥高约10%.  相似文献   
2.
笼养鸟类取食高度对其自然行为表达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然而,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本文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研究对象,观察笼养状态下其对不同高度取食槽内放置的种子或蔬菜的取食次序,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取食高度与偏好值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笼养蓝马鸡取食种子类食物(玉米粒)最佳取食高度为0cm,并且采食偏好随采食槽高度升高而下降(y=-0.564x+43.146,R2=0.946,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油麦菜(Lactuca sativa)的最适取食高度范围为15~25 cm,随着取食槽高度的升高,偏好值先上升,至25 cm处后下降(y=-0.014x2+0.543x+26.487,R2=0.952,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当取食槽高度在65 cm及以上时,蓝马鸡拒食率上升(拒食率≥38.9%)。成年蓝马鸡体高对取食高度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笼养蓝马鸡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8年河南省环境污水中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的持续监测,了解河南省环境污水中脊灰病毒(PV)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血清型分布及流行情况.选取了河南省东、西、南、北、中部的五个城市,对每个城市有10万~30万人共同使用的下水管网的地区进行污水采样,每两个月采集1次,每次采集两份污水样品,采集持续1年,对污水样品进行浓缩,将浓缩液接种至RD细胞、L20B细胞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物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EV进行分子定型,并进行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共采集污水样品60份,分离到EV阳性毒株16株(26.67%),分别为8株CVB5、3株E7、3株E11、1株CVB5+E11混合株;1株PVIII;环境监测标本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标本,在济源市和周口市分离到的CVB5比例有一致性,郑州市和济源市分离到的E7比例有一致性;污水标本中阳性毒株的检出时间要早于AFP病例标本中同种毒株型别的检出时间1~3个月.来源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的CVB5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4.7%~99.6%,来源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的E7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2.5%~100.0%.来源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的CVB5属于同一个基因型,E7也是同一个基因型,甚至是同一个病毒传播链.河南省2018年建立了环境监测方法,是AFP病例监测的有益的补充,也可对人类肠道病毒病流行或暴发进行预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肾炎四味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肾炎四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片。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诱素1(Lkn-1)、尿酸、TNF-α、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kn-1、尿酸、TNF-α、收缩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Lkn-1、尿酸、TNF-α、收缩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较低(P0.05),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肾炎四味片可有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推测其机制与降低Lkn-1、尿酸、TNF-α、收缩压、24小时蛋白尿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OLAND公司RETIscan系统对24例40眼糖尿病患者,同时对27例40眼正常对照眼记录mfERG。按机器的默认值一阶反应进行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中可以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为时间47秒。结果:mERG测得的糖尿病患者组1~5环所在位置的P1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降低,P1波和N1波幅值降低和潜伏时延迟。各象限的P1、N1波振幅密度、波幅值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受累的区域多发生在黄斑部,功能上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早期功能改变最先出现于视网膜的后极偏颞上方;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改变时各个象限视网膜的外层已经严重受累。  相似文献   
6.
低氧作为青藏高原最为特殊的环境因素之一,对高原动物的适应进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持续的低氧暴露会损伤肝脏功能,引起动物机体代谢紊乱,但连续低氧处理对子代肝脏的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成年小鼠转移至高原低氧环境(海拔3 220 m)饲养并繁殖,以常氧条件下饲养小鼠为对照,统计低氧处理小鼠(低氧第0代)及其子代(低氧第1~5代)生长数据,发现长期低氧暴露导致小鼠肝脏比重增加,肝细胞肿胀,肝索间红细胞浸润,并且子一代小鼠肝小叶出现脂肪变性。血液生化指标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上升(P <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和总胆固醇水平在低氧第0代中下降,低氧第1代中上升(P <0.05)。空腹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后低氧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减弱(P <0.05)。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及低氧第1代肝脏RNA-seq分析发现,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共有的459个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MAPK、细胞凋亡、脂质代谢和内质网等信号通路。本研究发现低氧胁迫对子代小鼠肝脏具有重要影响,此结果对肝脏低氧生...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对几种饲料蛋白原料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参考饲料,以0.1%的Cr2O3为外源性指示剂,按参考饲料和实验原料70%∶30%的比例配制成实验饲料,测定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对白鱼粉、红鱼粉、肉骨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的表观消化率。实验大黄鱼(平均初始体重15.0±1.6g)养殖于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分别以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5周,然后采用挤压法收集粪便。实验结果表明各原料表观干物质消化率在43.6%至70.0%之间,能量消化率在42.9%到82.6%的范围内。实验原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0.7%到92.4%之间,其中白鱼粉和红鱼粉的蛋白消化率最高(分别为92.4%和89.3%),而棉籽粕则最低(70.7%)。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61.3%到90.5%之间,其中棉籽粕最低(61.3%)。磷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低,仅白鱼粉和红鱼粉在53.2%以上,其余皆低于37.5%。总之,大黄鱼对这几种原料的表观消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但蛋白消化率均较高,因此,可作为大黄鱼的饲料蛋白源在实际饲料配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鸟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2年5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调查法,对陕西省鸟类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对过去文献记载的种类进行了修订,经过5年多的调查,目前陕西省共有鸟类465种,隶属18目69科,其中含省级鸟类新纪录37种.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土壤潜在养分(磷和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 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辽河平原土壤磷钾的自然释放速度和不同施肥制度下的肥料效应以及建立宏大养分库的过程。结果表明 ,N、P肥在下辽河平原对玉米具有极好的增产作用 ,但K肥对玉米暂时不表现增产效果 ;对大豆而言 ,P、K肥效果均很明显。不同施肥处理作物吸收养分之间的差异与产量之间的差异相似 ,但其幅度不同 ,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表明籽实产量的增长与养分消耗不是等比例的。豆茬土壤的供P状况要优于玉米茬 ;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 ,残留肥料P、K进入速效养分库的量减少 ,不同元素其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张璐  沈善敏  宇万太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13-1416
经12年田间试验,各施肥处理耕层土壤的肥力变化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基础上,施用适量化肥以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不仅可实现作物高产,减少过剩养分进入环境,并可改善土壤肥力,表现为明显提高了耕层的有机C,N浓度,不过,在本例中欲保持较高的土壤有效P水平,恐需在平均土壤P收支基础上适当增加P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