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高原冻伤中血液循环障碍作形态计量,旨在探讨血循环障碍在冻伤过程中的变化及高原冻伤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冻伤组、急性低氧冻伤组和低氧习服冻伤组。习服组动物于低压舱内模拟海拔6000m缺氧每日4h,连续两周。其余动物常规饲养。习服期满次日习服组与低氧组一同进入舱内模拟海拔6000m低氧4h,再行冷冻。冻后继续低氧4h。冻后48h取材。对各组动物冻后48h冻肢皮下血管的病变作图象分析。结果发现,平原组血管淤滞、血栓绝对数及其百分比均为最低,习服组最高,低氧组居中。但低氧组与平原组的血栓/淤滞百分比无明显差别。骨骼肌坏死的面积百分比习服组显著高于低氧组与平原组,而后两组间无差别。血栓/淤滞百分比与骨骼肌坏死面积百分比之间的有高度相关关系。冻融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发因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造成严重的继发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罗智檜  牛鑫  魏生龙  于海萍  张波  李玉 《菌物学报》2020,39(9):1741-1749
以采自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菌物保育区的野生侧耳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将其鉴定为冷杉侧耳Pleurotus abieticol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豆粉;在以棉籽壳、木屑和麸皮为栽培料时,可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3.
对2008年在甘肃省发生的一起疑似手足口病(HFMD)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流行进行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明确引起这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从4名发热出疹患者采集的8份临床标本中(每个患者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首先将临床标本接种到RD和HEp-2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阳性的标本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人肠道病毒(HEV)核酸的检测。对HEV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SISPA)进行"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分离到的6株病毒均鉴定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结合分析这起流行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SV-1是引起这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的病原体。6株HSV-1的gG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同源性分别高达98.8%和97.9%,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HSV-1等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HFMD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仅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上判断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和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泰利霉素耐药与红霉素耐药相关基因ermA、ermB、ermC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6年从各种临床标本收集鉴定的320株粪肠球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泰利霉素及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ermA、ermB、ermC的分布。结果320株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中介耐药26株,耐药138株,耐药率达51.3%;对红霉素耐药率达95.6%,泰利霉素抗粪肠球菌效果优于红霉素。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5.6%、0.6%、2.2%和0.6%。共10株(3.1%)携带ermA基因,207株(64.7%)携带ermB基因,对泰利霉素中介组中有23株ermB基因阳性,耐药组有131株ermB基因阳性,仅1株(0.3%)ermC基因阳性,该菌同时携带ermB基因。结论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已有较高耐药率。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MIC值改变与ermB基因密切相关,与ermA、ermC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外源H2O2对小麦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张怀刚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491-2495
以高原448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测定了4个处理(Hoagland营养液、Hoagland营养液 150 mmol/LNaCl、Hoagland营养液 150 mmol/L NaCl 10μmol/L H2O2和Hoagland营养液 10μmol/L H2O2)的小麦幼苗在第2、4、6、8天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结果显示:外源H2O2提高了NaCl胁迫下4个时段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8.27%、32.57%、10.19%、4.86%)及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3.09%、23.97%、5.85%、2.11%),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14.58%、8.43%、16.68%、5.8%,P<0.05),而显著降低了其丙二醛含量(17.53%、14.04%、4.75%、8.47%,P<0.05).外源H2O2(10μmol/L)使NaCl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峰值提前,同时推迟了丙二醛峰值出现的时间.研究表明,外源H2O2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以有效地增强小麦幼苗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7~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分析2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与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大气CO2浓度(Ca)、相对湿度(RH)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影响其光合作用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恢复和重建过渡带植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疏叶骆驼刺不同时期Pn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多枝柽柳7、8月份的P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9月份为双峰曲线,且疏叶骆驼刺Pn的平均值(7.08μmol·m-2·s-1)高于多枝柽柳(5.54μmol·m-2·s-1)。(2)2种植物7~9月份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且疏叶骆驼刺Tr的平均值(5.46mmol·m-2·s-1)高于多枝柽柳(4.40mmol·m-2·s-1);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的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倒钟型"曲线,与Pn日变化趋势相反。(3)2种植物7~9月份的WUE日变化进程与各自的Pn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多枝柽柳的WUE日均值(1.21 mmol·mol-1)明显高于疏叶骆驼刺(0.97mmol·mol-1)。(4)偏相关分析显示,骆驼刺和柽柳的Pn与PAR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R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骆驼刺和柽柳Pn日变化的变异分别有35.6%和42.4%是由环境因子的日变化造成的;通径分析显示,各环境因子对Pn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大小顺序分别为:TaRHPARCa(骆驼刺)和PARCaTaRH(柽柳),且骆驼刺在7~9月份内PAR均为决策变量,RH为限制变量(除7月份外);而柽柳在8、9月份内PAR均是决策变量,RH、Ca是限制变量。研究表明,疏叶骆驼刺属于高光合高蒸腾低水分利用效率型,多枝柽柳属于低蒸腾低光合高水分利用效率型;7月份骆驼刺和柽柳Pn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限制引起,而8、9月份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限制所致;PAR和RH是影响骆驼刺和柽柳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Ca,而Ta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生态适应性,但柽柳的WUE明显高于骆驼刺,推测柽柳的抗旱能力强于骆驼刺。  相似文献   
7.
D W I对脑转移瘤及胶质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MR扫描检出的42例颅内占位痛人行DWI扫描,对病人术后痛理随访后,将高级胶质瘤、低级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各分成一组,并测定肿瘤区、水肿区、时侧正常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时ADC(rADC)值。结果:低级胶质瘤与转移瘤的瘤灶rADC值比较存在差异;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水肿的rADC值相比较存在差异。结论:DWI及瘤灶、瘤周rADC值的定量测定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双重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鸡源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鸡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和内参照基因PUC18质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以不同荧光素标记的TaqMan探针。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建立能同时扩增鸡源性成分和内参照基因成分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设置内参照反应是为了监控反应体系中是否含有PCR反应的抑制物,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分别以鸡、鸭、鹅、火鸡、牛、羊、猪、鱼、兔、驴、鹿、狗、马、鸽子、大豆、玉米、小麦、大米、马铃薯及番茄的线粒体DNA作为模板进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鸡源性成分,而对其它物种未见有效扩增。通过灵敏度测试,该方法检出限达0.01%。所制定的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度好,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中鸡源性成分的高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2,自引:5,他引:77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Ni、Co、V污染不明显,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Mn、Cr、Cu、Zn、Pb污染,其中:Pb污染非常严重;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分布没有规律性;Fe、Ni、Co、V元素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Cu、Zn、Pb、Cr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Mn可能在不同的土壤中来源不同;Fe、Cr、Ni、Co、V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Cr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e、Co、V、Ni含量与粘粒含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含量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u、Zn、Pb、Cr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b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程国辉  安小亚  王旭  张波  李玉 《菌物学报》2018,37(6):712-721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菌核多孔菌Polyporus tuberaster资源,对采自吉林省露水河东升林场的野生菌核多孔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取纯菌株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十字划线法研究固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从以上4个单因素实验中选出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菌核多孔菌P. tuberaster的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糊精粉(20mg/mL)、氮源酵母浸粉(2mg/mL)、pH 5.0、温度2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采用试剂盒测定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的产酶活力,结果表明,菌核多孔菌产漆酶能力较强,酶活力最高可达386.96U/L;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仅为5.23U/L;未检测到锰过氧化物酶。出菇实验中,二级种选用麦粒菌种,500mL罐头瓶装干料160g,每瓶接种蚕豆大小菌块3-4块,25℃培养,菌丝满瓶时间为20d;栽培种配方为阔叶树木屑78%、麦麸20%、石灰粉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17cm×33cm×0.05cm栽培袋装干料520g,每袋接种蚕豆大小二级种3-4块,菌丝发菌时间为26d;在92%-95%空气湿度、一定散射光和20-21℃低温刺激下培养13d后原基分化形成菇蕾,此后加大空气湿度至97%-98%并保持温度24-25℃培养32d后子实体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