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蛇的半阴茎     
蛇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动物之一。每当谈起蛇,自然会联想到它细长光滑而没有脚的体形,或出没于荒草野塚间,或隐匿于墙角石隙中的生活习性。蛇的无脚可能是人们印象最深的特征。然而我们不时听到有人说:他们确实曾见到蛇从其肛孔两侧伸出它的一双“脚”来!其实,这并不是脚,而是  相似文献   
2.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5月)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31.90hm^2,雌鸟为8.67hm^2。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15.45hm^2(6月)和17.33hm^2(7月)。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喜选择山脊附近下层空间较为斤阔的灌木林或林间空地。  相似文献   
3.
<正>哺乳动物的尿液挥发性成分被认为是同哺乳动物信息激素一样重要的物质,迄今报道的野生动物尿液挥发性成分研究的有狮(Panthera leo)(Andersen and Vulpius,1999)、山猫(Lynx rufus)(Mattina et al.,1991)、土狼(Canis lupus)(Raymer et al.,1986)、郊狼(Canis latrans)(Schultz,1988)、红狐(Vulpes vulpe)(Jorgensen et al.,1978)以及鼬科物种(Zhang et al.,2005)。Robert和Joseph(1991)利用山猫和土狼尿液气味抑制白尾鹿(Odocoileus leucurus)对日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5.
以佩戴具有无线电发射功能的GPS 颈圈(Lotek GPS_ 4400M) 的放归大熊猫“祥祥”作为目标动物, 2006 年4 月至2007 年2 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T)和GPS 跟踪技术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五一棚”区域, 每日监测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状况、移动规律和觅食行为。为了比较RT 和GPS 在高山峡谷地区空间定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引入空间定位率、地形特征、空间定位差、巢域大小和日移动距离等指标来分析RT 和GPS 之间的定位差异。结果表明:RT 的空间定位效率明显高于GPS 的自动定位(P < 0. 001),分别是54.1%(绘图法)和45. 2% (≧ 2D);不同月份RT 和GPS 的空间定位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这与大熊猫不同月份的海拔活动范围和觅食行为特性密切相关。RT 位点的地形指数中坡度高于GPS,坡向和海拔高度较GPS 定位点低,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两点直接计算法和绘图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同一天位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定位差)平均450 ~ 660 m 左右;RT 与GPS 所估测的大熊猫巢域大小,除5 月、9 月和12月RT 低于GPS 外,其余月份为前者高于后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日移动距离除12 月份RT 小于GPS 外,其余月份都呈现出RT 大于GPS 的格局,统计检验结果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 < 0. 05);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所测指数之间都无明显差异(P > 0. 05)。这说明RT 遥测和GPS 定位都可以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而且GPS 无线电颈圈在亚高山和高山森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考察因子、研究方法,概括了大熊猫对对觅食条件、隐蔽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选择机制,并探讨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灵活性及大熊猫和与其同域分布的动物种的共存机制。作者认为,野外调查误差大、研究尺度单一等是目前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目前较流行的已被证明比较优良的资源选择函数法、DNA指纹技术、无线电遥测、红外线自动感应照相系统、GIS与遥感成像等先进技术,并融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较大尺度空间来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选择,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h)作为一种著名的水生观赏植物已有很长的栽培历史。近年来,适宜盆栽的小型品种一碗莲尤为人们喜爱,已培育了众多的优良品种。荷花是典型的虫媒异花授粉植物,雌蕊较雄蕊早成熟一天。大部分品种为自然或人工杂种,一般依靠无性繁殖——地下茎的分株繁殖。这种方式的繁殖系数很低,有些品种每年只能分2~3株。因而,人们尝试开辟有性繁殖的途径。本文以白碗莲为材料,观察了有性过程中雌雄配子体及胚的发育情况,初步分析了影响结实率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爬行动物皮肤腺的洋细报道,本文通过9属17种蛇类标本的解剖观察,以乌梢蛇属为主对蛇类头部皮肤腺进行了解剖和比较,以利于对蛇类形态机能和演化的比较、分析和探讨。先后共解剖观察蛇类标本48条,包括:乌梢蛇Zaocysdhumnades(5♂2♀),黑线乌梢蛇Z.nigromarginatus(4♂1♀),滑鼠蛇Ptyasmucosus(2号),灰鼠蛇P.korros(2号),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3♂2♀),紫灰锦蛇E.porphyra-cea(1♂1♀),玉斑锦蛇E.mandarina(2♂1♀),红点锦蛇E.rufodorsata(1♂2♀),三索锦蛇E.radiata(1号),翠青蛇Entechinusmajor(2♂1♀),虎斑颈槽…  相似文献   
9.
圈养繁殖在大熊猫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栖息地的日益恶化、片段化和种群孤岛化已成为保护大熊猫的严重障碍。尽管就地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但对于大熊猫而言,研究表明圈养繁殖也是保护这一极危物和中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保护遗传多样性起以了重要作用,是延缓绝灭速率的保证。本文阐述了大圈养繁殖的必要性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熊猫为单发情动物,仅在每年春季发情一次。因此,适时配种是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一个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大熊猫配种时机的把握主要是根据自已的经验和大熊猫的行为变化。1991-1995年,笔者在进行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中,对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进行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