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产地群众反映我国特有植物太行菊茶饮或药用效果远优于其近缘属的传统药食兼用野菊,为深入研究太行菊,本文比较研究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醇提液的抗氧化活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和多酚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行菊和野菊醇提液均有一定抗氧化活性,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活性与提取温度相关;太行菊各器官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及总黄酮和多酚含量高于野菊对应器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和多酚对菊试样抗氧化活性有较大贡献,ABTS和DPPH两种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间存在较高相关性。太行菊较于野菊可能具有更好的保健或药用功效,有待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对渐近信号的优先加工被称为渐近优先性,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视觉、听觉和跨感觉通道中.人类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负责加工渐近信号的脑区涉及一个大规模相互协作和沟通的分布式神经网络,包括颞上沟、颞顶叶连接处以及一些运动区.对多种动物的细胞水平研究也发现了对渐近信号选择性敏感的神经元和神经通路.威胁论、注意捕获理论和自动加工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渐近优先性产生的原因.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刺激的社会、情绪等属性对渐近优先性的影响,探索多通道渐近渐远信息的整合和注意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海岱地区古代居民中,北辛文化居民最早出现拔牙现象,都是拔除双侧上颌侧门齿,单一形式且高出现率的拔牙现象可能与成年仪式相关。结合考古材料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凿、敲或打应该是海岱地区史前居民去除牙齿的主要方式,具体操作应该是用细小且坚硬的工具抵在需去除的牙齿上,然后用石块等工具进行敲打。海岱地区古代居民对去除后的牙齿进行了相对随意或特意的处理,且原牙位空间没有进行其他填充。这种拔牙现象的消逝可能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这种拔牙现象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颗粒是由蛛网膜绒毛成组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时会在颅骨内板上形成局限性压迹,当颗粒较大时会造成颅内局部骨质吸收,形成溶蚀状小坑。在以往的病理观察中,蛛网膜颗粒压迹多不作为观察统计对象,然其溶蚀状的形态却容易被误认为是某些病理性改变。本文通过对济南大辛庄、刘家庄、曲阜奥体中心等六个遗址出土的114例人骨标本的观察发现:1)蛛网膜颗粒压迹从古至今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且两性间不存在明显差异。2)蛛网膜颗粒压迹的最大径平均值大致在1-6mm之间,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3)蛛网膜颗粒压迹的出现位置最常见于顶骨和额骨,枕骨部位相对少见,但不同年龄组间的出现位置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蛛网膜颗粒在颅内形成的溶蚀状小坑易与一些以骨质侵蚀为特征的疾病相混淆,如颅内感染、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脑膜瘤等,需注意对其特征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