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用苗期症状观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查了大豆种子内的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传毒率及带毒率,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带毒大豆种子产生的病苗,其症状主要有花叶、卷叶、叶脉束状、叶脉坏死、凸斑和单叶扭曲等类型。苗期症状观察得到的种子传毒率,与用ELISA法检查去种皮大豆种子的带毒率高度吻合,相关系数r=0.92(n=31),说明此两种方法检查种子传(带)毒率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 本文提出了种子“群体病毒浓度”的概念。“群体病毒浓度”=群体内病毒总量/群体内种子总数。38个处理组合和3,591粒种子逐粒用ELISA法检查表明,“群体病毒浓度”与该群体的种子传毒率呈正相关,r=0.93(n=38)。将种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用ELISA法检查的结果也证明,“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直线相关。因此认为可以用ELISA法对种子群体直接进行测定来估计种子的传毒率。  相似文献   
2.
SMV感染供试品种种子传毒率最高为29.60%,最低1.04%。SMV弱毒株系的传毒率高于其强毒株系。大豆品种营养生长的V_4时期以前感染SMV种子传毒率最高,花期感染种传率显著下降。供试品种中,有初花期感病种子即不传毒;有盛花期感病仍有很低的种传率;亦有结荚初期感病还有很低种传率的品种。SMV流行的收获种子传毒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大豆营养生长和花期田间病株率的高低。根据品种间早期感染SMV的最高种传率不同、花期感染种传率显著下降的特性,建立了SMV田间流行的种子传毒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SMV田间侵染率是由田间迁飞着落的得毒蚜量决定的,是田间病株率和迁飞着落蚜量二者一定数量关系的组合。SMV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害发生期田间侵染率的大小。所以应从降低初侵染水平并以一定的田间侵染率为指标推迟介体蚜虫盛发期控制SMV流行。田间SMV日侵染率超过1%病害便进入流行盛期。通过单位绿色诱盘捕获翅蚜量和当时的田间病株率实现了SMV田间日侵染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用枯斑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了感染SMV的六个大豆品种的叶、花、未成熟和成熟的去皮种子内的SMV浓度,并与种子传毒率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片、未成熟种子内SMV浓度显著不同,(P<0.05),但与品种间在种子传毒率上的差异无相关性。不同品种间,花叶SMV浓度无明显差別。成熟的去皮种子内,群体病毒浓度与种子传毒率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5)而与病种子群体内SMV浓度无关。因此认为,品种间在种子传毒率方面的差异不是由于其叶片、未成熟种子内病毒浓度不同所致,而是由于种胚和子叶在即将成熟或成熟时受SMV侵染率的高低所决定的。而后者可通过检查成熟的去皮种子群体内SMV浓度来估计。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及长春市烟草病毒病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3年在黑龙江省主要烟区的11个县及长春市采样,得129个毒株。经鉴别寄主测定,抗血清反应(板式酶联法或斑点酶联法)及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有TMV(43.4%),PVY(17.8%),CMV(3.9%),TRV(0.8%),TSWV等病毒,TMV与PVY混合侵染的占10.1%,PVY与其它病毒混合侵染的占11.6%,另有5个标样为马铃薯Y病毒组成员,10个为未知。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