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国产白酒草亚族(菊科紫菀族)由白酒草属(Conyza)、小舌菊属(Microglossa)和歧伞菊属(Thespis)3个小属组成,且国产白酒草亚族各属间及其与非洲白酒草属植物之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尚无报道,故本研究利用核糖体DNA ITS和ETS序列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国产白酒草亚族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歧伞菊和非洲白酒草属植物组成一支,而劲直白酒草的两变种和小舌菊嵌入田基黄亚族分支;小舌菊与Psiadia pascalii近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劲直白酒草和Conyza incisa应处理为田基黄亚族的一个独立的属;(2)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和歧伞菊以及大多数非洲白酒草属植物属于Eschenbachia属,而且Eschenbachia属代表一个新的亚族,歧伞菊可处理为Eschenbachia属的一个组。Eschenbachia属可能从非洲经数次长距离传播到达我国南部;(3)Welwitschiella和小舌菊属应保持属的地位,Psiadia pascalii、Conyza scabrida和C.pyrrhopappa可并入小舌菊属。  相似文献   
2.
溶原性噬菌体的随机爆发是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发酵生产的首要危害.[目的]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B.t生产菌株溶原性噬菌体的遗传背景,以便从分子水平上控制其在生产中的随机爆发.[方法]通过对广东梅州某公司的生产菌株MZ1采用Mitomycin C进行诱导,提取噬菌体颗粒MZTP01的基因组DNA,克隆和表达该噬菌体的pep基因,并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诱导获得的溶原性噬菌体MZTP01斑点清晰,直径约1mm,成斑时间12h;从噬菌体基因组DNA双酶切(Hind Ⅲ/EcoR Ⅰ)片段中回收长度为2362bp的D片段(Genbank登录号:AY639599),又从D片段中克隆了长度为1101bp、编码367aa、分子量为47kDa的Pep基因,表达载体M15(pQE30pep)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中表达获得了47kDDa的清晰表达带,在1h时开始产生蛋白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Western blot也在47kDa处得到一条清晰的条带;可溶性分析表明PEP蛋白在重组菌株中是以不可溶的包含体形式存在的,该蛋白的产生明显地抑制了宿主的生长速度;噬菌体PEP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比较表明,噬菌体MZTP01 PEP蛋白与来自E.coli K12噬菌体的PEP蛋白的同源性程度最大.[结论]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噬菌体MZTP01,并首次报道了该噬菌体D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及pep基因的功能,试验证明PEP表达蛋白能够水解酪蛋白,其活力相当于0.3mg/mL的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国产白酒草亚族(菊科紫菀族)由白酒草属(Conyza)、小舌菊属(Microglossa)和歧伞菊属(Thespis)3个小属组成,且国产白酒草亚族各属间及其与非洲白酒草属植物之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尚无报道,故本研究利用核糖体DNA ITS和ETS序列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国产白酒草亚族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歧伞菊和非洲白酒草属植物组成一支,而劲直白酒草的两变种和小舌菊嵌入田基黄亚族分支;小舌菊与Psiadia pascalii近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劲直白酒草和Conyza incisa应处理为田基黄亚族的一个独立的属;(2)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和歧伞菊以及大多数非洲白酒草属植物属于Eschenbachia属,而且Eschenbachia属代表一个新的亚族,歧伞菊可处理为Eschenbachia属的一个组。Eschenbachia属可能从非洲经数次长距离传播到达我国南部;(3)Welwitschiella 和小舌菊属应保持属的地位,Psiadia pascalii、Conyza scabrida和C. pyrrhopappa可并入小舌菊属。  相似文献   
4.
苏云金芽孢杆菌两株溶原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溶原性及其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从生产菌株MZ1中分离了两株溶原性噬菌体。MZ1经诱导后产生直径约为3mm和1mm的噬斑,分离获得属长尾噬菌体科的噬菌体MZTP01和MZTP02两株;分别对6株和7株不同亚种的Bt菌株具有侵染力;免疫血清与相应噬菌体的中和反应K值分别为45和326,且两者无相关抗原性。MZTP01抵抗酸、碱、紫外线和热的能力比MZTP02强,但抵抗有机溶剂的程度比MZTP02弱。MZTP01的潜伏期为80min,裂解量为55;MZTP02的潜伏期为40min,裂解量为175。核酸结构分析均表明为线性dsDNA分子。两基因组DNA的凝胶电泳表明分子量均在9.4~23kb之间,并被HindⅢ酶切分别产生8条和9条清晰条带。该菌株被证明为二元溶原菌,可能是造成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为防治溶原性噬菌体提供了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北海涠洲岛海域腐烂的马尾藻中分离得到的海洋弧菌(Vibrio X511)具有较强的利用褐藻胶能力,本文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以研究弧菌X511的褐藻胶代谢途径。【方法】采用Illumina Hi Seq2500测序平台对菌株在褐藻胶及葡萄糖培养下的转录组进行测序;比较和分析差异转录本,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测序结果;采用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对差异转录本进行功能和Pathway注释。【结果】经比较发现,菌株在褐藻胶培养下相对于葡萄糖的培养共有20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66个基因上调,958个基因下调;某些普遍存在于代谢途径中的基因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也存在差异表达;海洋弧菌X511中涉及褐藻胶利用的所有基因以及合成乙醇的关键基因其转录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此外,通过分析发现该菌株具有独特的褐藻胶利用方式,其中的一个代谢过程尚未在弧菌中被报道。【结论】成功解析了海洋弧菌X511的褐藻胶代谢途径,丰富了生物方法降解褐藻胶的研究,为大型海藻生物质能源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廖威  唐艳  张珍  王春燕  宋静  龚莹  朱军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0):1190-1193, 1198
目的探究壳聚糖复合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2,KGF-2)突变体温敏敷料联合简易负压吸引法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大面积压力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90名大面积压力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简易负压吸引联合传统泡沫敷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壳聚糖复合KGF-2突变体温敏敷料填充。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以及创面细菌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P=0.003)。观察组患者细菌检出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P=0.003)。结论壳聚糖复合KGF-2突变体温敏敷料联合简易负压吸引法能显著促进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大面积压力性损伤创面愈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离子束注入法诱变选育耐高糖衣康酸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0keV不同剂量的低能氩离子束和氮离子束注入土曲霉T730,选育出耐高糖衣康酸高产菌株HA8。该菌株可以在蔗糖初始浓度为15%和20%的培养基中摇瓶发酵4~5d,产酸率分别达到9.2%和11.5%,糖酸转化率分别达到61.3%和57.5%,比出发菌株1.730的产酸率提高了74%。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分离出的一株产葡聚糖酶酶活31 U/ml的野生菌株,经UV、^60Co、LiCl诱变筛选后得到了产葡聚糖酶高产菌株SB126,经发酵条件优化试验后检测其酶活达到85U/ml,较野生菌株提高了近两倍。葡聚糖酶摇瓶较适发酵条件为:装量30ml(250m1)、转速180r/min、pH7.0、温度30℃、接种量8%、发酵周期5d。  相似文献   
9.
应用光镊拉曼光谱新技术(LTRS)对酿酒活性干酵母复水活化与生长进行动态观察, 探索从分子光谱角度窥视胞内糖类、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变化过程, 及葡萄糖消耗和乙醇生成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 酿酒活性干酵母复水活化后, 第6小时和9小时, 即酵母对数生长中期及乙醇产生前期, 是调控酵母细胞生理变化的2个重要的时间点。核酸类物质在细胞活化后迅速增加, RNA在第6小时达到最大值; 而蛋白质和脂类物质从第6小时开始快速增加, 在第9小时达 到最大值, 而后呈下降趋势; 胞内乙醇则是在9 h开始出现, 在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