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adhB和pdc是运动发酵单胞菌产乙醇途径的关键基因,分别编码乙醇脱氢酶和丙酮酸脱羧酶,将添加有聚球藻PCC7942rbcLS基因RBS序列的adhB和pdc基因插入pUC18载体,经双重菌液PCR检验和酶切检验得到分别含有pUC-adhB、pUC-pdc和pUC-adhB-pdc载体的3个重组菌株。活性检测实验表明聚球藻PCC7942的rbcLS基因的RBS序列能有效介导运动发酵单胞菌的adhB和p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摇瓶发酵实验表明重组大肠杆菌的产乙醇能力较出发菌株大幅提升。鉴于乙醛指示平板法存在着对希夫试剂的要求较高、易产生较强的背景色等缺点,对定性检测丙酮酸脱羧酶和乙醇脱氢酶表达菌株的方法做了改进,即:将菌液诱导表达,然后分别添加对应于两种酶的底物,让酶与底物反应0.5至1小时,之后再加希夫试剂进行显色反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比乙醛指示平板法更加简便、快速、可靠。  相似文献   
3.
小头叶蝉属系统分类研究(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世界小头叶蝉属Placidus Distant昆虫9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条痕小头叶蝉Placidus striolatus,sp.nov. 乌樽小头叶蝉Placidus nigrocupuliferou,sp.nov.分布于云省,花顶小头叶蝉Placidus flosifronus,sp.nov.分布于湖南省,密齿小叶蝉Placidus dentatus,sp.nov。分布于四川省。中列出了所有9种小头叶蝉的名录并编制了分布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AS)。新种模式标本和示差鉴别特征如下:条痕小叶蝉Placidus striolatus,新种,正模:♂(IZAS),云南省,大围山,1350m,1956-V-22,邦浦洛夫采。该新种与P.hornei Distant相近,但其雄性生殖瓣侧面观近三角形,尾节侧瓣向后渐狭,阳茎端部近1/3处具数条长印痕,阳茎产端部腹缘锯齿状,可以与后相区别。花顶小头叶蝉Palcidus flosifrontus,新种(图3),正模♂,南非,郴州莽山,1985-Ⅶ-31,张雅林,柴勇辉采。该新种与P.hornei Distant相近,但其阳茎基部两侧所具有一对长的带状突不同于小头叶蝉属Placidus所有其他种类。密齿小头叶蝉Plasidus dentatus,新种(图4),模:♂(IZAS),四川省,马尔康,1961-Ⅵ,李贵富采。该新种与P.brunneus Kuoh相近,但其小盾片中域横刻痕不明显,连索“Y”型,阳茎端部部侧区密生小齿突,可与后明显相区分,乌樽小头叶蝉Placidus nigrocupuliferous,新种(图5),正模:♂,云南省,勐养,750m,1991-Ⅵ-9,王应伦,田润刚采。该新种与P.hornei Distant和P.bruneus Kuoh相近,但其阳基侧突呈“S”形且基部1/3膨大,阳茎侧面观呈“Y”形,腹面一支明显比背方一支狭,可与后两种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4.
赵佳琳  陈军  崔玉琳  于淑贤  陈高  秦松 《微生物学报》2018,58(10):1732-1742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蓝藻感知和转导外界刺激的重要元件,但至今蓝藻中很多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功能尚属未知。【目的】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 C是否参与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pC基因完全敲除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在高温胁迫下的生长状况、色素组成,并对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光合系统Ⅱ活性差异。此外,通过测定生长速率来判断高温胁迫后藻株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42℃高温胁迫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ΔspkC生长减缓,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色素)的含量降低;45℃高温胁迫下突变株ΔspkC的光合系统Ⅱ活性下降幅度更大;经过5 d 42℃高温处理后,突变株生长几乎停滞,存活率较野生株明显降低。【结论】集胞藻PCC 6803中spkC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株对高温胁迫响应出现缺陷,提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C参与响应高温胁迫。  相似文献   
5.
多态性蛋白Mad2是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SAC)的关键蛋白,也是多态性蛋白质家族中研究最广泛的成员之一.Mad2有两种不同的天然构象:O-Mad2和C-Mad2.Mad2构象间的转变及其与配体Cdc20间的相互作用对SAC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利用荧光各向异性技术对O-Mad2和C-Mad2与配体TAMRA-Cdc20~(121-138)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在无盐和低盐溶液(100 mmol/L NaCl)中,Mad2两种构象与Cdc20~(121-138)的平衡解离常数(K_D)均在10~(-6) mol/L,但C-Mad2与Cdc20~(121-138)结合的K_D值约为O-Mad2的1/5;在高盐(300 mmol/L NaCl)溶液中,Mad2两种构象与TAMRA-Cdc20~(121-138)结合的K_D值无明显差别.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种缓冲液中Mad2两种构象与Cdc20~(121-138)相互作用的解离速率常数k_d没有显著差别,而C-Mad2与Cdc20~(121-138)的结合速率常数k_a却比O-Mad2高一个数量级,这表明C-Mad2与Cdc20~(121-138)不仅结合力更强,且结合速率要快很多.Mad2与Cdc20~(121-138)突变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离子强度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提示,Mad2和Cdc20间的相互作用不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而可能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研究为揭示多态性蛋白Mad2的构象转变机理及其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内皮素(endothelin,ET)及其受体在黑色素细胞成熟分化时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然而,内皮素-2(ET-2)在黑色素生成的作用方面,还处于争论中或报道不一致.在此,我们研究ET-2对体外培养的绵羊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比较实验组ET-2(1,10,100 nmol/L)与空白对照组,通过MTT法和Ando等的方法检测出黑色素细胞的增殖率和黑色素含量显著增加.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印迹分别检测出内皮素受体B(Bdnrb);酪氨酸激酶受体(Kit);酪氨酸酶(Tyr);酪氨酸相关蛋白-1(Tyrp-1)基因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这些数据表明,ET-2可能促进绵羊的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生成.  相似文献   
7.
基础研究证实,多种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修复,其中来源丰富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因具有取材过程简单、无交叉感染风险、无免疫排斥、可以自体移植等诸多优点,是目前重要的候选细胞之一。本文就近期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神经修复作用机制的研究、细胞植入修复受损周围神经的文献、以及与各种生物材料复合应用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等方面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该领域基础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建立亳白芍不同炮制品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其中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标准汤剂分别标定16、14和13个共有峰,同时测定亳白芍不同炮制品标准汤剂中7种化学成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经炒制后标准汤剂中芍药内酯苷和苯甲酸含量升高,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含量降低,酒白芍标准汤剂中芍药苷含量升高,苯甲酸含量降低,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一批亳白芍及其炮制品可聚为一类,但聚类距离缩小后生品和炮制品各聚为一类。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且简便快速,二者结合可直观反映出亳白芍炒制、酒制后的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中耐热蛋白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鸟枪法把嗜热脂肪芽孢杆菌313一l(供体菌)染色体上的蛋白酶基因克隆到质粒pPL603上,并在枯草杆菌中得到表达。此基因位于6.6kb的EcoRI酶切片段上,带有重组质粒的枯草杆菌所产生的蛋白酶活性比供体菌株约提高30倍左右。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5℃,最适pH为7.0左右,是一个中性蛋白酶,在80℃作用30min后仍保留85%以上的酶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生长抑制及凋亡调控的作用。方法:设置西达本胺浓度分别为4、8、16、32和64μmol/L的5个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西达本胺),分别处理DU145、PC3细胞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分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西达本胺处理组可使细胞明显变圆、体积缩小、脱壁细胞增多;MTT法检测显示,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DU145、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并呈时间、剂量正相关(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对照组和16、64μmol/L西达本胺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24%、50.23%;随着西达本胺浓度的增加,Bcl-2的表达呈下调趋势,Bax、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呈上调趋势,呈剂量正相关。结论:西达本胺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Bax、Bcl-2、caspase-3及caspase-9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