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可降解锌合金材料有适中的降解速率,良好的机械性能。目前对于锌合金的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多集中于生物体内植入适量的锌合金材料。对于体内植入大量的可降解锌合金材料是否有不良影响,还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从局部和全身反应来研究埋植过量可降解锌合金的早期生物安全性。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三组,于皮下植入锌合金内固定板及钉各4、6、8块,于术后3月、6月行大体观察,血常规、血生化、血液微量元素检查,内脏和材料周围组织的组织学检查和ICP-OES定量检测内脏锌含量观察锌的脏器蓄积情况,材料称重计算每日释放锌含量。结果:可吸收锌合金材料表面附着的白色粉末状物质随时间增加而增多,去掉表面白色物质后,材料表面愈加粗糙,术后3月、6月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血锌,血镁,血钙、血铜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实验动物材料周围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性腺未检出异常。术后3月、6月肝脏、肾脏、脾脏的锌离子含量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综合计算得到术后3月可降解锌合金内固定板的降解率为9.77±1.64%,术后6月为11.82±1.91%,螺钉的降解率术后3月为0.79±0.66%,术后6月为2.09±1.00%。结论:大量可降解锌合金植入体内的早期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植被的综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汇总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名录,在规整植物名称的基础上,统计了8大样地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了它们的相似性及其与环境立地的关系。利用生长型和生态指示值,分析了8大样地组成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生境的联系。从区系组成和生态特征看,8大样地可分为两组,一组包括天童、古田山、百山祖、八大公山,属于典型常绿阔叶林;另一组包括黑石顶、鼎湖山、福山、莲花池,属于季节常绿阔叶林和适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雨林)。另外还讨论了动态观测样地的群落类型划分问题。最后提出的建议是:增加草本和藤本植物调查,重视植物分类和生态指示值及种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长期的协作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3.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多态性与鼻咽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分析广东地区鼻咽癌病人和非鼻咽癌病人携带的Epstein-Barr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多态性,探讨LMP1基因羧基端缺失30个碱基的EBV是否与华南地区鼻咽癌高发有关。为此收集了初始的107例鼻咽癌病人和106例非鼻咽癌肿病人的漱口液,用巢式PCR扩增LMP1羧基端,观察缺失型LMP1的构成比。同时,测序分析缺失型LMP1编码区序列,了解缺失型LMP1多态性与鼻咽癌的关联度。结果:在50%的样品中可检出LMP1基因,缺失型LMP1在鼻咽癌病人和非鼻咽病人的构成比相似,约占70?%,原型和缺失型LMP1混合感染少见(0-6%)。另外,广州地区的缺失型LMP序列与上海、台湾、香港地区的缺失型LMP1基因高度同源,鼻咽癌病人是和非鼻咽癌病人携带的缺失型LMP1基因序列基本相同。此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流行的LMP1羧基端缺失30个碱基的EBV株,漱口液中检测出的缺失型与原型LMP1构成比约为7:3,在鼻咽癌病人和非鼻咽癌病人此分布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4.
运用样方重叠和树干解析法测定了浙江天童木荷-米槠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 结果表明, 群落总生物量为(225.3±30.1) t/hm2, 其中地上部分占72.0%, 地下部分占28.0%, 87.2%分配于乔木层; 萌枝生物量较小, 其中95.0%以上分布于灌木层. 群落地上部分生产力为(386.8±98.9) g·m−2·a−1, 其中96.0%以上分配于乔木层, 树干对生产力的贡献最大, 叶的贡献率最小.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与林龄差异较大, 本研究的52年生木荷-米槠群落生物量低于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的平均水平, 也较低于世界其他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水平, 而且其生产力低于模型估算结果, 表明该群落在没有干扰的影响下, 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新"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种植模式的近自然森林重建过程,从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生活型组成和目标恢复物种4个方面解析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两种造林模式恢复的近自然森林,随恢复进程其物种组成逐渐趋同,在十多年内已形成了落叶—常绿垂直混交结构;"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造林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常绿阔叶树种的恢复,尤其是常绿建群种红楠与小叶青冈。本研究证实了近自然森林恢复技术可以缩短亚热森林群落向演替后期发展的时间,以及新造林模式的有效性,为近自然森林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新建居住区景观绿化植物组成的相似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植被受城市化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均质化,受人为影响更大的人工植物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以长三角10城市的45个居住区的景观绿化为对象,运用Jaccard指数,从居住区、城市、省份3个尺度水平上探讨了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随着尺度水平增加,物种相似性显著增加,在城市和省份水平上Jaccard指数达0.45和0.50;随着城市间距离的增加,物种相似性逐渐减小;因数量少,乡土物种并未有效地降低城市间相似性,反而增加了省份间的相似性.表明目前长三角的居住区景观绿化物种单一,乡土物种尤为突出,呈现均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叶附生苔类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叶片的表面,是苔藓植物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类群,特殊的生理生态特性使其在成为气候变化指示类群方面的潜力很大。为了探究采集者的经验及采样强度是否显著影响叶附生苔的发现概率及物种多样性,本研究在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叶附生苔开展了系统的采集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叶附生苔类植物的调查和研究提供经验和方法支持。通过4位具有不同采集经验的采集者在规定的时间(每人每次30 min)和区域(铁炉基至黄家岱)内对叶附生苔进行3次重复采集,分析不同采集者所采集到的含有叶附生苔的叶片数及所获得的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4位采集者共采集叶附生苔类植物5科11属36种,并新增1种首次发现附生于叶片的种类(南溪苔Makinoa crispata)。采集者经验对叶附生苔的发现概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叶附生苔的物种多样性,尤其是一般种和优势种的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推测这一差异主要是由采集者不同的采集策略所导致。同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叶附生苔的物种多样性随着采样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4位采集者共同参与的采样结果体现出较高的采样充分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即...  相似文献   
8.
栲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生长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了解栲树的更新方式和更新动态,研究了栲树的生长特征和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栲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间歇型”,经历了两个死亡高峰,并存在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栲树的生长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林下光照弱且在垂直空间上不存在差异,栲树生长5~8年后进入生长的第1个抑制期,其年高生长速度可小于0.1 m,并可维持10年;栲树生长的第1个抑制期的起始时间对应着种群第1个死亡高峰期的结束时间,而其结束时间对应着种群第2个死亡高峰期的起始时间,表明栲树生长特征是影响其种群年龄结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调查了哈尔滨中心城区杂草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旨在探索城市化背景下杂草对高度异质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哈尔滨中心城区共有杂草175种,隶属于38科128属;高比例的单属种及丰富的地理成分,反映了哈尔滨城区生境的高度异质化;2)森林和灌草丛空隙、废弃地以及道路缝隙是城市杂草的主要生存空间,城市生境的不稳定及异质化使得杂草生存空间缩小;3)可塑性高和生活史周期短的广布性杂草一般对高频度与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4)根据生境情况和适应特征,175种城市杂草可划分为广适型、阴湿型、中生型和耐践踏-刈割型4个种组。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城区杂草群落多样性及其分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尔滨城区杂草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构建了杂草群落分类体系,分析异质化生境下杂草群落类型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及其适应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杂草38科128属175种,城市生境异质化以及杂草时间尺度上的生态位分化导致杂草群落类型的多样化;高比例的单优势种及一年生生活型是杂草群落对高强度人为干扰和不稳定的城市生境的响应;将植物与生境相结合,建立四级分类系统,将1763个杂草群落划分为2个生活型类型、5个休眠型类型、22个群落组、119个优势种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