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不同种群中枣疯植原体与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和Wolbachia在不同器官组织分布,明确枣园菱纹叶蝉中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和分类地位,为研究Wolbachia感染对枣疯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对片突菱纹叶蝉田间自然种群和实验室种群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成虫植原体感染率在55%-61%之间,而Wolbachia感染率为3%-4%.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自然种群经室内饲养,在1-4龄若虫中检测到Wolbachia,2-5龄若虫中检测到了植原体.片突菱纹叶蝉实验室饲养无植原体种群在其卵巢、卵和若虫中发现感染Wolbachia,在其唾液腺和消化道也检测到了Wolbachia,感染率在58%-100%之间.基于Wolbachia的ws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片突菱纹叶蝉体内的2个Wolbachia株系同属于B大组,但不同于B大组其他株系,属于新株系wLam1和wLam2.[结论]片突菱纹叶蝉成虫采自田间种群可以感染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无植原体叶蝉实验室饲养种群成虫感染Wolbachia显著高于田间种群,片突菱纹叶蝉体内2个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这一研究结果为Wolbachia作为介体叶蝉生物防治剂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黄粉虫抗菌肽基因tmAMP1m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研究了培养温度、诱导时间及IPTG浓度等不同条件对HIS-TmAMP1m融合蛋白表达量和活性的影响。通过Tricine-SDS-PAGE分析确定最佳表达条件,同时,通过琼脂孔穴扩散法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在37℃,使用终浓度为0.1 mmol/L IPTG培养4 h时,融合蛋白表达量较高,可占细菌总蛋白40%以上,抗菌活性最好。用Ni2+亲和层析纯化获得较纯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其能与His单克隆抗体起特异性反应。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对宿主菌生长产生一定程度抑制。融合蛋白经100℃煮沸10 h,在20℃反复冻融10次,与强酸强碱缓冲液、不同的有机溶剂和蛋白酶混合后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仍然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对5种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为昆虫抗菌肽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croRNA21与SM22a基因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62例石蜡包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RT-PCR方法检测47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标本中microRNA21、SM22a表达水平,分析这些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M22a在162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7.0%)显著高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36.0%);在47例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SM22a表达水平较远端无癌组织增高。与远端无癌组织相比,microRNA21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增高。MicroRNA21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SM22a高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淋巴结转移相关;microRNA21与SM22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MicroRNA21、SM22a协同高表达共同参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侵袭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率低于维吾尔族的可能原因,比较两个民族正常糖耐量人群肠道菌群、粪便及血浆代谢物的差异。方法 纳入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KNGT组)及维吾尔族正常糖耐量人(UNGT组)各8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其粪便及血浆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对其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对结果进行Wilcoxon检验及LEfSe差异分析。结果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KNGT组人群AICAR(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糖核苷)等5种粪便代谢物及1,7-Dimethylxanthine等5种血浆代谢物水平更高;宏基因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Dysgonomonadaceae等6种肠道细菌在UNGT组人群丰度较高,Alistipes putredinis等26种肠道细菌在KNGT组人群丰度较高,通过分析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发现,两组人群糖苷水解酶和糖基转移酶的水平最高。结论 KNGT组与UNGT组人群中粪便、血浆代谢物及肠道细菌的差异可能是哈萨克族T2DM发病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逃逸是鸟类常用的反捕食手段。自然选择会优化鸟类的逃逸距离,以便在躲避被捕食风险和保持能量之间做出权衡。理论模型预测动物个体可依据期望寿命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期望寿命短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偏好,即逃逸距离短;而期望寿命长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回避,即逃逸距离长。同时,逃逸距离还受到外部因素(如人为干扰强度、鸟类群体大小)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城区收集了麻雀(Passer montanus)145只成鸟和75只幼鸟的逃逸距离数据,发现麻雀成鸟比幼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且成鸟更可能是群体中首先逃逸的个体。此外,研究发现麻雀的逃逸距离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群体大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存活率高的类群(成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  相似文献   
6.
为探求新疆野扁桃(Amygdalus ledebouriana)实生更新受限的障碍因子,更好的保护该种质资源和种群,以新疆巴尔鲁克山野扁桃当年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吸水特性、不同层积时间、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3)和不同基质处理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并对萌发抑制物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完整种子在层积80 d后解除自然休眠,而去种皮种子不需要层积就可萌发,添加300 mg·L-1 GA3培养可以提前打破去种皮种子休眠并提高发芽率。(2)萌发抑制物主要存在于外果皮和中果皮。(3)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萌发率比在营养土中高。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首次对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个少数民族群体的HLA-DQA1、-DQB1两个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DQA18个等位基因中,维族和哈族均表现为DQA1*0301最常见。最少见的DQA1等位基因,在维族中为DQA1*0401和*0601,而在哈族中为DQA1*0601;在DQB116个等位基因中,DQB1*0201和*0301在维族和哈族中均表现为最常见。在维族中未观察到DQB1*0502、*05032和*0504,在哈族中未观察到DQB1*05032、*0504和*0605等位基因。统计分析表明,维族和哈族DQA1、DQB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维、哈族间具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以27个种族或民族的HLA-DQA1、-DQB1两基因座基因频率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上,维族和哈族独立于其他群体而聚类,独处一支。维族和哈族接近蒙古人种,而离高加索人种较远。  相似文献   
8.
9.
We studied in detail the mean micro fibril angle and the width of cellulose crystals from the pith to the bark of a 15-year-old Maidenhair tree(Ginkgo biloba L.). The orientation of cellulose micro fibrils with respect to the cell axis and the width and length of cellulose crystallit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Raman microscopy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lignin distribution in the cell wall of normal/opposite and compression wood, which was found near the pith. Ginkgo biloba showed a relatively large mean micro fibril angle,varying between 19° and 39° in the S2 layer, and the average width of cellulose crystallites was 3.1–3.2 nm. Mild compression wood without any intercellular spaces or helical cavities was observed near the pith. Slit-like bordered pit openings and a heavily lignified S2 L layer con firmed the presence of compression wood. Ginkgo biloba showed typical features present in the juvenile wood of conifers. The micro fibril angle remained large over the 14 annual rings. The entire stem disc,with a diameter of 18 cm, was considered to consist of juvenile wood. The properties of juvenile and compression wood as well as the cellulose orientation and crystalline width indicate that the wood formation of G. biloba is similar to that of modern conifer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 波时限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 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 年7 月至2014 年6 月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0 例,作为研究组,将患者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组 (S组)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组(D组);另外,选取我院非CHF 患者132 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的心电图QRS 波时限,及 血浆中NT-proBNP 水平,分析血浆NT-proBNP 水平与QRS 波时限及NYHA心功能分级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QRS 波时限均延长,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S 组比D 组明显延长,且S 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D 组 (P<0.05)。三组NYHA 分级对比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 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QRS 波时限及NYHA 心功能分级之间呈正相关;D 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QRS 波时限及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临床 上可以将NT-proBNP水平和QRS 波时限结合起来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类型,以便于之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