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工程技术在工业、农业和环境保护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将工程微生物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条快速、安全又经济的途径。本文报道了获得一种清除重金属污染工程藻的研究。将小鼠金属硫蛋白-I(mousemetallothionein-I,mMT-I)cDNA基因片段插入到质粒pRL439上的强启动子PpsbA之后,并与穿梭载体pDC-8相连构建成功大肠杆菌──蓝藻穿梭表达载体pDC-MT,然后通过三亲结合转移法将pDC-MT转入固氮丝状体蓝藻鱼腥藻(Anabaena)7120中,经新霉素筛选获遗传稳定的转外源DNA藻株;纯化单藻落扩大培养后,提取蓝藻质粒,斑点杂交确定mMT-IcDNA的转人;在培养基中加入重金属Cd,培养后收集藻细胞,用WesternBlotting,极谱法和原子吸收等多种方法确定金属硫蛋白的表达,并计算表达量约为40μgMT/g藻鲜重。  相似文献   
2.
高山微水体由于面积微小且通过地表径流形成串联结构常常被认为与高山溪流具有类似的生境, 然而由于这两类生境中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多样性存在差异,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能完全不同。滇西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 境内高山微水体和高山溪流分布密集, 在区域底栖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然而目前对这两类高山淡水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为了比较这两类生境环境因子的异同及其对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维持作用, 2015年6月, 作者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的高山峡谷内, 对27个高山微水体和同区域分布的1条高山溪流(海拔高差500 m范围)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 (1)高山微水体和高山溪流底栖动物群落中优势分类单元种群数量均比较庞大, 而稀有分类单元数量较多且种群较小; (2)两种生境在环境因子、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面的差异明显, 高山溪流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3)高山微水体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分布与水环境因子无关, 而高山溪流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形成受到与流速关联的水环境因子和海拔的影响。因此, 高山微水体与高山溪流不能简单地视为类似的生境类型, 它们对区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木霉菌及其系统分类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木霉菌(Trichodermaspp.)的分类历史、主要分类系统、分子生物学在木霉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木霉菌分类研究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木霉菌的分类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近些年来国际上对木霉菌的分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陆续发表了许多新种,目前木霉属已报道有3组60种和2个变型。另外,对木霉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肝癌细胞HepG2与人胎肝细胞L-02中与VP3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组分,以探讨VP3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PCR方法克隆vp3的DNA片段,将其插入质粒pET-28a(+)构建含6个组氨酸标签6His-VP3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利用亲和层析技术制备纯化的6His-VP3融合蛋白作为诱饵,分别从肿瘤细胞HepG2及正常细胞L-02的总蛋白中,通过pull-down技术捕获与VP3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蛋白质组分。结果获得了高纯度的6His-VP3融合蛋白;以其作为诱饵从HepG2细胞和L-02细胞中捕获到的与VP3作用的相关蛋白质组分存在差异。结论 肿瘤细胞HepG2及正常细胞L-02中,与VP3作用蛋白的差异与其在不同细胞中的生物学行为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甲藻的异养营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军  郭术津 《生态学报》2011,31(20):6270-6286
综述了甲藻的异养类型。目前已知异养营养型在甲藻中广泛存在,只有很少几种甲藻营严格自养营养方式。有近一半的甲藻物种是没有色素体的,还有很多甲藻即使具有色素体也会有异养营养需求,称为兼养营养类型。这些兼养类群不一定主要以有机物作为其获取碳的来源,而仅仅是补充一些生长必需的有机物如维生素、生物素等。兼养类群以渗透营养和腐食营养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寄生方式和共生方式进行兼养生活。无色素体的甲藻以有机物作为碳的唯一来源,仅仅依靠异养方式生存,属于严格异养营养方式,又称有机营养型。它们是甲藻异养营养型的主体,其主要类型有寄生、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由于吞噬营养是甲藻异养的主要类型,因此论述了3种吞噬营养型:吞噬营养方式、捕食茎营养方式和捕食笼营养方式。吞噬营养方式在无甲类和具甲类甲藻中都有存在,主要通过甲藻细胞的纵沟或底部对猎物进行吞噬,也有研究发现吞噬部位为顶孔或片间带。捕食茎营养方式是通过捕食茎刺穿猎物细胞膜并吸食其细胞质来获取营养,在异养甲藻中也较常见。捕食笼营养方式只在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和翼藻属(Diplopsalis)里发现,是甲藻通过鞭毛孔分泌细胞质到胞外形成捕食笼将猎物包裹并进行消化来摄食的。甲藻摄食对象尺寸范围变化较大,小至几微米,大至几百微米。有些甲藻具有摄食选择性,通过感应猎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判断猎物的位置并进行摄食,摄食完成后由于体积的增加经常会发生细胞分裂和蜕鞘。对于甲藻异养的其他形式如拦截摄食营养方式、伪足摄食营养方式、口足摄食营养方式、触手摄食营养方式等只作简单介绍。还就甲藻异养的研究方法、其生态学意义和进化学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海洋浮游植物与生物碳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军 《生态学报》2011,31(18):5372-5378
系统描述了浮游植物与海洋碳汇相关的几个过程:初级生产、浮游植物沉降、浮游动物粪球打包沉降、经典食物链碳汇、溶解有机碳生产和转化、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凝聚网,和CO2分压升高(海水酸化)影响下浮游植物功能群转变及中国海可能的生物碳汇前景展望。提出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TEP凝聚网过程是中国海生物碳汇的关键过程,而中国海的黄海中部及长江口区域是生物碳汇研究的重点区域,建议将硅藻及其碳汇过程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甘草粗提物对鲫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中药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eh)进行了粗提,将粗提物按0.5%和2%的质量分数制成药饵投喂鲫鱼(Carassius auratus)后,于第14天、28天、35天、42天5、6天采样检测其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低剂量组试验鱼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升高,高剂量组在35d达到最大值(205.5±28.8)U/mL,之后略有下降。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试验鱼血清杀菌活性均有所波动,波动范围分别为62.0%—73.1%和75.0%—83.3%,就各期而言,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试验鱼的血清杀菌活性依次升高。另外,在淋巴细胞计数方面,高剂量组仅在第42天采样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采样期,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此外,低剂量组试验鱼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活性有所增强(p<0.05),第42天达到最大值(66.5±9.4)%,高剂量组先升后降,在第35天达到峰值(74.7±5.6)%。最后,低剂量组试验鱼脾脏重量指数在第56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分别为(1.08±0.09)×10-3和(0.71±0.09)×10-3,高剂量组在第28天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分别为(1.12±0.13)×10-3和(0.63±0.08)×10-3。实验表明,该甘草粗提物对鲫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在细胞死亡中占有中心地位,但其他细胞器影响线粒体启动细胞死亡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近几年来,随着对溶酶体功能的不断了解,Alexei等提出了溶酶体线粒体轴理论.这一理论阐述了溶酶体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机理. 各种致凋亡因素作用于溶酶体,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改变.溶酶体膜通透性改变能通过铁依赖的方式、脂褐素相关的方式、Bcl-2家族依赖的方式和Rho/ROCK途径-JNK信号通路的方式影响线粒体,造成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进而启动细胞死亡.而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能通过ROS依赖的方式和Bcl-2家族依赖的方式引起溶酶体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溶酶体线粒体轴理论还能用于解释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溶酶体贮积症的发病机制.本文将对溶酶体线粒体轴理论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孙军  刘东艳  王宗灵  朱明远 《生态学报》2004,24(7):1514-1522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摄食过程的复杂性和生物物种与个体行为存在的多样性 ,使得赤潮过程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具有相当难度。从浮游动物的摄食类型和习性、浮游动物摄食率测定、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赤潮群落演替发展方向、浮游动物摄食在有毒微藻赤潮中的作用、浮游动物摄食在中国赤潮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浮游动物摄食对赤潮生物种群动力学的影响 ,为理解和治理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采自中国西藏的苔类植物新种片毛合叶苔Scapania macroparaphyllia T. Cao, C. Gao &; J. Sun。新种与腋毛合叶苔S. bolanderi Aust.相近,区别特征为:植物体小,叶腋内假鳞毛状附属物大,呈长片状;叶缘齿细胞单列,通常1-3个细胞长;叶表面角质层粗糙,具圆密疣,疣大,直径达6-7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