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0篇
  9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敬泽  胡东维 《菌物系统》2003,22(2):319-323
通过生长两天的菌丝超微结构的观察,我们首次发现在生长两天的菌丝中内含体堵塞隔膜孔帽的孔口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挤压通道,使通道成扁半圆形。因此,推测内含体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在菌丝隔膜形成后的最初阶段调控相邻细胞问物质的流量和物质交流,维持细胞问的动态平衡。通过生长两天的菌核内隔膜超微结构的观察,隔膜孔通道已被完全堵塞,菌丝细胞显示出了老化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是一类高度专化性的寄生真菌,可侵染650多种单子叶植物和 9000多种双子叶植物,能够引起多种麦类作物的白粉病,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快,所以利用专化性抗病基因难以解决植物的持久抗病性问题。人们在研究大麦白粉病时.发现大麦Mlo基因的隐性突变可导致大麦对绝大多数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高效持久的广谱抗病性。Schulze-Lefert等多家实验室合作于1997年成功克隆了野生的 Mlo基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因编码一种植物特有的具有7个跨膜区和羧基端长尾的膜蛋白(Mlo),它可能对植物细胞的坏死起负调控作用。但Mlo基因如何表达及其在白粉病菌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病毒对植物的侵染及植物对病毒侵染的抵抗实际上是病毒与寄主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毒和寄主植物共同参与调控植物的亲和反应及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受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中国分离物B935和欧洲分离物PV131侵染的蚕豆(Vicica faba)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感病蚕豆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比逐步降低;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值和Gs值降低,Ci值升高;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Fv/Fm、FV'/Fm'、ΦPSII、qP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PQ值升高;光合器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B935侵染后叶绿体发育不良,片层结构疏松,PVl31侵染后叶绿体肿胀变圆,片层结构疏松瓦解。与B935相比,PV131侵染对以上各参数的变化有更大影响,且对叶绿体的破坏更为严重。实验结果表明BBWV2不同分离物对光系统II(PSII)的抑制作用与光合器受损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胡东维  张敬泽 《菌物学报》2004,23(1):122-125
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标记研究了哈氏木霉分生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分生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分生孢子壁的发育是有个由薄而光滑到厚而有疣的过程;期间脂肪体在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中不断累积,最后脂肪体沿着内壁排列成一层。免疫金标记结果显示,幼嫩的分生孢子壁中缺乏几丁质和纤维素,只有在成熟的分生孢子壁中含有几丁质;出乎意料的是在成熟分生孢子中发现有少量纤维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运用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研究了禾本科C3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C4植物玉米(Zea mays L.)叶片中Rubisoo及其活化酶(RCA)的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差别明显.在大麦叶细胞中,只有一种叶肉细胞叶绿体,Rubisoo和RCA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间质中.在玉米叶细胞中,存在着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两种类型叶绿体,Rubisco主要分布于鞘细胞叶绿体的基质中,但在叶肉细胞叶绿体中亦有少量特异性标记;RCA在鞘细胞叶绿体和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质中都有分布.两种植物叶绿体结构及光合作用关键酶定位的不同,体现了C3植物和C4植物在光合器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稻绿核菌(稻曲病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对不同情况下稻曲病菌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早期稻曲球上的绝大多数新鲜的厚垣孢子具有萌发能力,及时进行分离培养是病原菌成功分离的关键。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厚垣孢子萌发能力急剧下降;消毒处理可杀死大部分的厚垣孢子。菌核可长期保存并保持极高的萌发生长能力,是稻曲病菌分离最为理想的材料。稻曲球中部的致密菌丝组织分离难度较大,只能作为稻曲病菌分离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8.
The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fense responses during the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and pathogen. The viral determinant of HR on legumes induced by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was studied, and our previous results showed that 243 nucleotides on 2a polymerase gene of CMV were involved in the induction of HR on legumes. Wit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nucleotides and amino acids in this region, the amino acids Phe and Ala at positions 631 and 641 in the 2a polymerase of CMV-Fny, a legume local necrotic strain, were specifically exchanged to Tyr and Ser, respectively and simultaneously, in the 2a polymerase of CMV-P1, a legume systemic infecting strain, and three point mutants were constructed. The point mutant Fny-F/Y (Phe631 to Tyr) induced large necrotic lesions instead of pinpoint lesions, and the size of lesions could enlarge from initial sites. The point mutant Fny-A/S (Ala641 to Ser) induced similar symptoms as CMV-Fny. The double-point mutant Fny-FA/YS (Phe631 to Tyr and Ala641 to Ser) infected the legumes systemically without HR.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induction of HR on legumes is co-determined by two amino acids at positions 631 and 641 in CMV 2a polymerase.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报道的TMV-U1株系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覆盖整个烟草花叶病毒蚕豆株系(TMV-B)基因组的cDNA重组克隆.结合末端测序技术,完成了TMV-B全基因组序列测定.TMV-B全基因组共有6 395个核苷酸组成,包括4个开读框(ORF),分别编码126 ku(含1 116个氨基酸)、183 ku(含1 616个氨基酸)、30 ku(含268个氨基酸)和17.5 ku蛋白(含159个氨基酸).TMV-B与TMV-U1相比全基因组同源率达99.4%,两病毒基因组5′,3′非编码区和CP基因完全相同.TMV-B与TMV-U1之间在126 ku蛋白中有6个氨基酸差异,54 ku蛋白中有2个差异,30 ku蛋白中有3个差异.对导致TMV-B侵染蚕豆的可能致病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构建高效的CRISPR/Cas12a介导的水稻基因编辑系统,通过测试不同来源的Cas12a蛋白、crRNA长度和构型来探索影响Cas12a编辑活性的因素发现,相对于AsCas12a和LbCas12a在crRNA为23 nt时具有更高的编辑效率,并且crRNA 3'端的U4AU4结构并不能增强其在水稻中的编辑活性,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