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磊  杞桑 《生态科学》1996,15(1):15-21
对我国首座核电站配套工程的抽水蓄能电站水库蓄水初期的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蓄水水库由上下两水库组成。两水库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显著不同。上水库浮游植物共记录到30种(属),浮游动物12种(属);下水库浮游植物19种(属);浮游动物25种(属)。上下两水库浮游生物数量均较贫乏,表明浮游生物群落尚处于初期发育阶段,但在局部浅水处已出现小规模的蓝藻水花,认为是水库蓄水初期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4只眼)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青光眼的原因、临床分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结果:眼外伤诱发青光眼的原因为眼内积血11例,晶状体损伤7例,前房角挫伤4例,外伤性虹睫炎2例;单纯药物治疗4例,前房穿刺或冲洗4例,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10例,玻璃体切除术2例,滤过手术1例,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5例。治疗后随访6~12个月,眼压恢复正常率87.50%;视力下降或丧失8.33%;术中1例眼出血,1例术后晶体状浑浊加重,1例视网膜脱离。结论: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难度大,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随着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发展,曾被认为无作用的非编码基因序列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途径参与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记、细胞发育分化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从而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代谢、衰老及疾病等进程.最新研究发现,lncRNA可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修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巨噬细胞胆固醇的流出与炎症反应、脂质的沉积与斑块的形成等过程,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_1)、病程(x_2)、涕血(x_3)、头痛(x_4)、单侧或双侧病变(x_5)和钙化斑(x_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_1+0.497 x_2+4.576 x_3+1.188 x_4+2.697x_5+4.118 x_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郑磊  刘关君  杨传平 《植物研究》2007,27(2):212-217
以3% NaHCO3溶液胁迫处理48 h的西伯利亚蓼为试材,利用RACE技术,从其茎部组织克隆了脱水应答蛋白RD22的全长cDNA序列。测序后的结果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全长为1 302 bp,5′非翻译区为59 bp,3′非翻译区为25 bp,开放读码框为1 218 bp,编码405个氨基酸。在氨基酸序列的C端含有一个比较保守的BURP结构域,N端含有5个重复序列THV-VGKGGV-V。信号肽检测证明该蛋白为分泌性蛋白,前21个氨基酸区域为信号肽结构。其推演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的同源性最高,达到60%。该基因已在GenBank上注册,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83605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及鼻眼联合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0 例儿童过敏性 结膜炎与310 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 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点眼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鼻朗喷鼻联合人工泪液点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 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300 例过敏性结膜炎患儿中,50 例(16.67%)并发变应性鼻炎;310 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中,59 例 (19.03%)并发过敏性结膜炎(P>0.05);(2)109 例同时并发两种疾病患儿中,均进行眼结膜与鼻粘膜的刮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 其中60 例(55.05%)结膜刮片与67 例(61.47%)鼻粘膜刮片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P>0.05);(3)两组治疗前后BUT 及角膜荧光素 染色评分、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鼻朗喷鼻 联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儿童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宋海燕  刘再群  郑磊 《四川动物》2012,31(2):232-235,239,337
采用普通染色及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研究皖西白鹅小脑皮质的发育和多巴胺受体1(DRD1)阳性细胞在其发育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小脑皮质在胚龄13 d(E13)由外向内分为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E19由外向内分为EGL、分子层(ML)、PCL和IGL.随发育天数的增加,EGL的厚度和细胞层次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细胞密度逐渐下降;ML厚度逐渐增大,在E24到E28时增值最大;浦肯野细胞(PC)在E13、E19、E24和E28时随胚龄增大逐渐增大,在E28后趋于稳定,细胞密度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逐渐下降,在小脑皮质发育中还发现有一部分PC呈多层排列,且细胞层次逐渐变少;IGL厚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细胞密度呈上升趋势.外颗粒层和内颗粒层在E13、E19、E24和E28时有DRD1阳性细胞表达,分子层在E24、E28、日龄7 d(P7)和15d(P15)有阳性细胞表达,PC在所检测的6个时段均有阳性表达.研究表明,小脑皮质的发育主要与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有关,外颗粒层的逐渐消失是以细胞迁移和凋亡为主,多层PC逐渐退化成单层是与细胞凋亡和正常突触联系的建立有关;DRD1在皖西白鹅小脑皮质发育中对外颗粒层细胞和PC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混合菌发酵转化纤维素生产单细胞蛋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丰富的天然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纤维素是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重点领域。尽管几十年来人们在纤维素及纤维素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 ,迄今尚无一种微生物或一套酶系按传统方法用于大规模降解纤维素 ,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 3] 。利用微生物混合发酵 ,可使纤维素转化为单细胞蛋白。该方面研究不仅可以解决蛋白资源短缺 ,解决动物饲料需求上的短缺 ,而且还可以提高和改善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和营养价值。本文就混合菌发酵转化纤维素合成单细胞蛋白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述。1 液态混合菌体系发酵纤…  相似文献   
9.
郑磊  刘再群  宋海燕 《四川动物》2012,31(3):373-377
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白介素-1α(IL-1α)、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在胚胎后期皖西白鹅中脑的表达与分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中央灰质层、中央白质层、室周灰质纤维层、半圆丘、峡核细胞胞质与突起阳性反应明显,其中峡核阳性反应最为明显,顶盖最不明显,且峡核大细胞部纤维着色明显;IL-1α在4种细胞因子中分布范围最广,阳性反应最强;IFN-γ与TNF-α阳性反应中,部分树突着色明显,且IFN-γ染色效果强于TNF-α;NGF-β的阳性突起与纤维较少。由结果可得,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峡核-顶盖通路的作用,由峡核传递到顶盖;IL-1α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重要作用;IFN-γ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介质的作用强于TNF-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初步分析该病的致病机理, 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提供部分启示。【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种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等工作, 同时通过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 观察病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确定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能发现明显症状或病症, 各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 细胞变形或解体, 在脾、肾等组织中, 纤维组织增生, 围绕菌体形成肉眼见到的“白点”。【结论】恶臭假单胞菌作为病原菌, 引起大黄鱼内脏出现明显白点, 其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