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关于计算生命表中“死亡率”和“存活率”的方法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自从Morris等(1954)将生命表引入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工作中以来,生命表方法已经在许多农林害虫上得到广泛应用。 “死亡率”和“存活率”是生命表中两个重要的参数。如何正确地计算这两个参数是组建害虫生命表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庞雄飞等(1981)曾经在研究方法给出了范例,并且明确指出:“由于稻田内被寄生的虫卵同样可能被捕食性天敌所捕食,因而统计寄生百分率时,以采回的卵数作为基数;统计不孵卵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抗性选育的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三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并对3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的抗性发展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用三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顺式氯氰菊酯分别连续汰选12、10和10代后,甜菜夜蛾对3种药剂的抗性分别提高了18.1、27.6和45.4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567、0.3571和0.4239.假设遗传力为实验室汰选估算值的一半、药剂杀死率为50%~90%、预计抗性增长10倍时,三氟氯氰菊酯需要约9~20代,氰戊菊酯需要约6~14代,顺式氯氰菊酯需要约5~12代.甜菜夜蛾对以上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存在抗性风险.相比之下,顺式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性风险大于三氟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3.
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活体增效作用进行测定和生化分析,探讨了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增效醚(PBO)、增效磷(SV1)、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甜菜夜蛾抗氰戊菊酯品系(Fen-R)和敏感品系(S)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10.2、7.8、12.5和1.1,对抗顺式氯氰菊酯品系(Cyp-R)和敏感品系(S)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21.6、15.5、8.6和1.2.PBO、SV1和TPP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均有显著增效作用,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均参与了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Fen-R品系和Cyp-R品系4龄幼虫羧酸酯酶的活性分别是S品系的1.9和2.2倍,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S品系差异不显著,表明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是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两种药剂的抗性无关.Fen-R品系和Cyp-R品系的Na-K-ATPase活性与S品系均无显著差异,但在相同浓度下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对S品系Na-K-ATPase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抗性品系,表明抗性品系Na-K-ATPase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已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美洲斑潜蝇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生态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调查美洲斑潜蝇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冈崎姬小蜂Neochrysoclaris okazakii Kamijo,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laris formosa Westood和攀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etheus Walker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测定出生态位宽度,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在生态位测定的基础上,按生态位的理论观点,探讨了寄生性天敌在美洲斑潜蝇综合治理中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三氟氯氰菊酯甜菜夜蛾品系的相对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甜菜夜蛾对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R)、敏感品系(S)及杂交F1代(RS和SR)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了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并用净增殖率(R0)来确定其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抗三氟氯氰菊酯甜菜夜蛾品系在幼虫历期、蛹重、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方面,与敏感品系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利性。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只有0.39的适合度,而RS和SR品系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91和0.97。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福鼎对稻水象甲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成虫卵巢、飞行肌进行了解剖。通过解剖,所预测的各虫态发生期厦一代成虫迁移期与田间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稻水象甲产卵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上旬.幼虫、蛹和一代成虫的盛发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一代成虫在6月下旬开始从稻田迁出。飞行肌解剖结果表明,飞行肌宽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长度则比较恒定,与发育历期无关,所以飞行肌宽度可作为监测依据,而长度则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7.
斑潜蝇现已成为我国蔬菜、花卉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如何对其进行控制 ,已成为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斑潜蝇幼虫至蛹期有多种寄生性天敌 ,自然界中寄生蜂对斑潜蝇的种群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根据对福建省豇豆田、丝瓜田中美洲斑潜蝇天敌的调查 ,寄生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在 2 0 %~ 40 % ,高的可达60 %。因此 ,保护利用寄生蜂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斑潜蝇与寄生蜂个体大小的显著差异 ,如果在斑潜蝇幼虫期将其用一定孔径的纱网限制 ,使斑潜蝇只能在网内生长发育 ,而寄生蜂却可以轻易通过纱网 ,到田间继续寻找新寄主 ,既可以增殖天敌…  相似文献   
8.
1995年在调查潜叶蝇种类时,在菊花上发现加藤斑潜蝇,属中国大陆首次报道,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