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6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海拔山区气候条件恶劣, 资源匮乏, 探究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稳定共存, 对于了解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鸡形目鸟类飞行能力弱, 属于典型的地栖物种, 生态位空间相对狭窄, 可能面临更高的种间竞争压力。本研究旨在比较几种同域分布的鸡形目鸟类的时空生态位, 为了解高山生态系统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2020年4-9月, 研究人员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300-4,200 m的高山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 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鸡形目鸟类群落优势物种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雪鹑(Lerwa lerwa)繁殖期的微生境进行调查, 使用红外相机对其活动节律进行监测, 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两个生态维度进行了种间生态位比较。结果显示, 雪鹑在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上均与其他两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绿尾虹雉与雉鹑在微生境的利用上具有相似偏好; 但绿尾虹雉的早活动高峰晚于雉鹑, 晚活动高峰早于雉鹑, 表现出显著的种间日活动节律差异; 然而, 整合两个维度后, 绿尾虹雉和雉鹑的整体生态位仍然高度重叠, 没有显著分化。本研究表明高山鸡形目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体现于多个不同的生态维度, 并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方式有所差异。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上的显著分化使雪鹑与同域物种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实现稳定共存。而绿尾虹雉与雉鹑的整体生态位高度重叠, 建议进一步对其食性开展研究, 探讨营养生态位上的潜在种间分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植物遗传转化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达到能够通过简单的遗传控制手段研究具有新表现型的植物,甚至达到进入商业化的程度。这些手段包括植物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技术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和树种改良的一些实用方法。尽管采用农瘤杆菌和鸟枪法等技术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如何开发具有能够得到控制表达的转基因高产植物方面,在如何使所得到的转基因植物远离遗传危害等方面,目前的转化系统遇到了极大的技术挑战。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于将新基因稳定地导入120多种不同植物的核基因组。本文将讨论这些遗传转化系统所需的生物学要求和实际应用方面的需求、基因转化和转基因表达的研究策略、遗传转化植物的鉴定以及转基因植物与大众的认可。本文将分为七个部分加以讨论:一、导言;二 、基因转化到细胞里的方法;三、植物遗传转化策略;四、植物遗传转化的鉴定;五、植物遗传转化的实际应用;六、转基因植物与环境;七、未来植物遗传转化的需求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The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wo virus and one fungus disease and four nutritional disorders of sugar beet which cause chlorosis and necrosis of the foliage are described. The causes of the diseases and methods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analytical, pathological and field experimental methods.
Experiments in which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serological and spectrochemical methods show that the two often easily confused diseases, sugar-beet yellows virus and magnesium deficiency, can be visually distinguished.
Sugar-beet yellows virus reduces the potassium, but slightly increases the magnesium content of the leaves.
Magnesium deficiency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 magnesium content of the foliage, but may be induced by salt applications without greatly affecting the magnesium analysis.
'Potash' deficiency symptoms are often, but not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a low potassium analysis and may actually be caused solely by a deficiency of sodium. In the field, symptoms are induced by sulphate of ammonia and phosphate applications and may be prevented in some cases by the application of either salt or muriate of potash, in others by salt only. Some interchangeability of the functions of potassium and sodium in the plant is suggested.
Manganese deficiency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 manganese content of the leaves, which can be readily increased by spraying or injection with manganese sulphate solution, but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manganese in the foliage, such as sometimes occurs naturally on acid soils, has a toxic effect.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道路和道路施工对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野生动物的影响,我们在穿过若尔盖湿地的2条道路两侧,对距道路不同距离的小型兽类和鸟类分布进行了调查,其中小型兽类调查深度距离公路800m,鸟类调查深度距离公路400m。施工中的国道213线路两侧黑唇鼠兔(Ochotonacurzoniae)洞穴高密度区域离道路更远,在道路两侧400m处达到峰值,极显著高于距离道路10m处的密度;而在正常运营中的省道209线两侧,其洞穴密度在200m处达到最高值,与其他距离的洞穴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论在国道213线还是省道209线,道路对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洞穴分布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正常运营的省道209线两侧,高原鼢鼠土堆密度最高区域为距离道路100m处;而施工的道路两侧高原鼢鼠土堆密度最高区域则出现在距离道路10m处,第二高峰出现在距离道路400m处。雀形目和隼形目鸟类的分布均呈现距离道路越远密度越高的趋势,但是只有距离道路400m处雀形目鸟类的密度显著高于50m与200m处;距离道路不同距离的样线中隼形目鸟类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施工中的道路对黑唇鼠兔的影响区域比正常运营的道路更宽,其公路效应域达到400m,400m的调查深度对鸟类尤其是隼形目鸟类来说可能还略有不足。但是,根据此深度的调查可以确定施工中的国道213线雀形目和隼形目鸟类的公路效应域宽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7.
以佩戴具有无线电发射功能的GPS 颈圈(Lotek GPS_ 4400M) 的放归大熊猫“祥祥”作为目标动物, 2006 年4 月至2007 年2 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T)和GPS 跟踪技术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五一棚”区域, 每日监测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状况、移动规律和觅食行为。为了比较RT 和GPS 在高山峡谷地区空间定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引入空间定位率、地形特征、空间定位差、巢域大小和日移动距离等指标来分析RT 和GPS 之间的定位差异。结果表明:RT 的空间定位效率明显高于GPS 的自动定位(P < 0. 001),分别是54.1%(绘图法)和45. 2% (≧ 2D);不同月份RT 和GPS 的空间定位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这与大熊猫不同月份的海拔活动范围和觅食行为特性密切相关。RT 位点的地形指数中坡度高于GPS,坡向和海拔高度较GPS 定位点低,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两点直接计算法和绘图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同一天位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定位差)平均450 ~ 660 m 左右;RT 与GPS 所估测的大熊猫巢域大小,除5 月、9 月和12月RT 低于GPS 外,其余月份为前者高于后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日移动距离除12 月份RT 小于GPS 外,其余月份都呈现出RT 大于GPS 的格局,统计检验结果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 < 0. 05);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所测指数之间都无明显差异(P > 0. 05)。这说明RT 遥测和GPS 定位都可以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而且GPS 无线电颈圈在亚高山和高山森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Aside from Polo and Aurora, a third but less studied kinase family involved in mitosis regulation is the never in mitosis-gene A(NIMA)-related kinases(Neks). The founding member of this family is the sole member NIMA of Aspergillus nidulans, which is crucial for the initiation of mitosis in that organism. All 11 human Neks have been functional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three core functions established for this family in mammals:(1) centrioles/mitosis;(2) primary ciliary function/ciliopathies; and(3) DNA damage response(DDR). Recent findings, especially on Nek 1 and 8, showed however, that several Neks participate in parallel in at least two of these contexts: primary ciliary function and DDR. In the core section of this in-depth review, we report the current detailed functional knowledge on each of the 11 Neks. In the discussion, we return to the cross-connections among Neks and point out how our and other groups' functional and interactomics studies revealed that most Neks interact with protein partners associated with two if not all three of the functional contexts. We then raise the hypothesis that Neks may be the connecting regulatory elements that allow the cell to fine tune and synchronize the cell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hree core functions. The new and exciting findings on the Nek family open new perspectives and should allow the Neks to finally claim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 in the field of kinases and cell cycle biology.  相似文献   
9.
保护区内放牧活动对野生动物保护存在负面影响,明确不同物种对放牧干扰的行为响应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使用红外相机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放牧活动对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及其同域分布的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水鹿(Rusa unicolor) 4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数、空间分布以及活动模式的变化,探讨这4种动物对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结果表明:(1)一期(2012—2013),2012年10月实施了禁马政策,同年12月实施放牧(牛羊)激励政策)家畜照片数量很少,4种野生动物照片数相对较多。二期(2014—2015)家畜的照片数显著增加(P0.01),小熊猫(P0.05)与川金丝猴(P0.01)的照片数均显著减少,大熊猫、水鹿的照片数也呈减少趋势;到三期(2016—2017),大熊猫、小熊猫及水鹿3种关注野生动物的照片数基本回升到激励政策实施前的水平,无川金丝猴照片记录。(2)一期,4种野生动物在研究区域有较广的分布;二期,大熊猫、小熊猫的空间分布范围均缩小,无川金丝猴空间分布信息,而家畜、水鹿的空间分布范围有所增加;到三期,大熊猫、小熊猫的空间分布基本恢复到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的区域,无川金丝猴的空间分布信息。(3)放牧激励政策实施前后,大熊猫、小熊猫及川金丝猴活动模式无明显变化,但水鹿的活动更加集中于傍晚,以避开人类与家畜的活动高峰。同域分布的不同的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如放牧)的行为响应策略不同,各保护区在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时应综合考虑人类干扰对多个物种的影响,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0世纪20一3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一5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60一70年代人工林等5个生境类型,2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植株数(高度>5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以及大熊猫的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仅需约20一30a;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一般恢复时间50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的适宜生境,恢复时间为70一80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方面,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