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小鼠肝炎病毒( MHV)污染的设施内,ICR小鼠自然感染后MHV抗原抗体存在情况。方法选择50只ICR小鼠,通过更换“脏垫料”的方式进行饲养,分别在实验第2,4,8,14,21,28,35,42,56和84天各剖杀动物5只,采集血清、盲肠内容物、粪便、肝脏以及肺脏检测抗原抗体分布情况。结果实验开始第2天,肺脏中检出小鼠肝炎病毒,检出率为20%(1/5),第4天开始,肝脏、肺部、盲肠以及粪便中均可检出小鼠肝炎病毒;84天后,肺脏、盲肠、粪便和肝脏阳性检出率降为0。实验第8天,血清中抗体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00%(5/5),直至第84天实验结束,抗体阳性率仍维持在100%(5/5)。结论血清学方法可作为日常监督主要诊断方法,而抗原检测方法只能应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禽流感病毒侵犯的主要细胞类型。3、外周血象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出现短暂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数先升后降,但均于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4、抗体变化特点:感染后第7~11天,抗体水平持续快速升高;感染第11天后,抗体水平呈逐渐缓慢升高趋势(观察到染毒后50天为止)。5、细胞免疫特点: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CD3+T淋巴细、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均出现短暂的下降,但这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是可逆的,到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回升至正常。[结论]1、恒河猴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外周血象、免疫反应等均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相类似,表明该模型是成功的,可为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内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和疫苗评价提供最近似于人类的动物模型。2、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毒主要攻击的对象为呼吸系统,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是发病的中心环节,其发病可能经过病毒侵入、复制阶段,免疫损伤阶段和多器官功能损伤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自发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Tg-huTNFα小鼠),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类风湿关节炎及其继发骨量丢失的影响。方法 3周龄Tg-huTNFα小鼠分为3组:(1)模型组(Model),每周腹腔注射1次0.1 mL/10 g的生理盐水;(2)huTNFα抗体干预组(Anti-huTNFα),每周腹腔注射1次10 mg/kg的huTNFα抗体;(3)BMSCs干预组(BMSCs),每周双侧膝关节腔各注射1次5×106 Cells的BMSCs。干预期间每周称量1次动物体重,同时对踝关节进行临床评分,各组动物干预10周后处死取材。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细胞、B细胞、CD4+/CD8+ T细胞比例,液相芯片法检测血清中huTNFα、IL-4及IL-1β含量,HE染色后评价左侧膝关节和踝关节病理改变,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右侧股骨骨结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BMSCs和Anti-huTNFα干预均可缓解Tg-huTNFα小鼠体重的下降,抑制小鼠关节肿大变形,下调外周血huTNFα含量,降低Tg-huTNF...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 :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暖冬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幼穗分化进程及受冻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小麦幼穗分化进入各时期的时间早晚为强春性品种>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播期对小麦幼穗分化的伸长期、单棱期和二棱期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较大;在早播的情况下。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越冬前幼穗分化发育速度越快,达到的发育阶段越高,越冬期间越容易被冻死。据此,提出在河南气候变暖,秋、冬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首先在生产上要选用半冬性品种,适当搭配晚播早熟的春性品种;其次,无论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播种期都不宜过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省屏障设施小鼠群中小鼠肝炎病毒(MH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3-2007年实验动物小鼠血清样品的监测数据,并对MHV感染情况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6个屏障设施内抽检小鼠,5个屏障设施内抽检的样品检出MHV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2.4%,2.8%,2.6%,13.2%。品系方面主要分布在BALB/c,BALB/c-nu/nu,NIH三个品系,检出率分别为3.6%,14%,7.1%。结论屏障设施小鼠群中小鼠肝炎病毒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