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目前已被确认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之一。由于本菌生活力弱,易于死亡,不好保存,在一般常用的培养基上存活时间极短约3—5天,给实际工作造成不少困难,如何保存菌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供一种较好的保存空肠弯曲菌的方法,作者选用了五种培养基,比较观察了18株空肠弯曲菌保存在不同条件下的存话期及变异情况,其结果表明:用1、2号培养基的培养物保存若放置4一10℃冰箱,前者经130天,后者经80天其存活率均为100%;在保存210天时,两种培养基的  相似文献   
2.
几种木本植物的N2O释放与某些生理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使用带有开放气路的气体交换测定系统,同步测定了几种针、阔叶树种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气孔导度.结果表明,低光下树木针叶或叶片释放N2O的速率与光合速率无显著相关.伴随根、茎、叶的呼吸,检测到有N2O吸收现象,其通量与温度及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气孔导度明显影响N2O的通量,表明气孔可能是木本植物释放N2O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揭示了柞蚕林N循环与放蚕强度、土壤肥力、剪伐周期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柞蚕茧收获和周期性剪伐柞树枝叶是影响柞蚕场N平衡的主要因素.放蚕强度和剪伐周期必须根据柞蚕场土壤肥力水平和柞树生长势来确定.调整林下植被组成、种植固N植物能明显提高土壤供N能力,适当施用速效N肥能有效地促进保苗场幼树、幼龄柞墩和恢复老龄柞墩的生长势  相似文献   
4.
我省由于气候条件所造成的亲鱼产卵晚、苗种饲养期短、育成鱼种规格小等问题,影响着生产的发展。草鱼提早产卵,是苗种生产战线急待解决的课题。应用电厂余热,已成功的使草鱼在5月下旬至6月底获卵得苗,但需温热水的条件,故推广受到局限。自然水,温度条件不易改变,可否通过人工注射激素促进亲鱼在一定适宜的生态环境内加快性腺发育速度,缩短产前培育天数,进而获得早产呢?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教导,我们于1975—1977年进行了草亲鱼培  相似文献   
5.
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 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高效的人工繁殖, 能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迁地保护、自然回归和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采用种子繁殖育苗是有效的方法, 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繁殖方法则可用于对难以用种子繁殖的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本文对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殖特性和已有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了综述, 并简要介绍在其种苗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利用播种繁殖成功的物种有12种, 共繁殖230,000株种苗; 利用扦插繁殖成功的物种有5种, 共繁殖33,100株种苗; 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和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采用嫁接繁殖出了2,415株种苗; 9个物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成功, 共繁殖了24,850株种苗。这些种苗有些已应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上述研究结果为这1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也能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和杀真菌剂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揭示黄顶菊入侵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以苯菌灵为杀真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0%、80%、40%和20%条件下,分别设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黄顶菊株高、干重和主根长,而对AM真菌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用苯菌灵显著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叶片保水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MDA含量。不灭菌处理下黄顶菊植株对土壤有效N和有效P的利用率较高,且植株全N、P含量显著高于灭菌处理,菌根贡献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逐渐提高,重度胁迫分别是渍水条件下的1.84和1.88倍。土壤水分状况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黄顶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AM真菌共生能够促进黄顶菊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吸收,改善植物代谢活动,提高抗旱性。实验结果为黄顶菊合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丛枝菌根的基础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培法比较4种禾本科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高粱(Sorghum bicolor(L.) Moench)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8个基因型的抗铝(Al)能力,并对他们在Al积累后细胞壁的多糖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200μmol/L Al处理下,水稻抗Al能力较强,而小麦抗Al能力较弱。在50μmol/L Al处理下,小麦根尖的果胶和半纤维素1含量的增幅明显高于水稻。水稻基因型‘日本晴’与‘浙辐802’的细胞壁Al含量分别占根尖总Al含量的78. 7%和91. 6%;小麦基因型‘扬麦18’与‘扬麦16’Al含量分别占根尖总Al含量的64.9%和72.1%。Al吸附-解吸实验结果显示,小麦根尖细胞壁上Al的吸附量高于水稻。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壁是Al积累的主要部位,对Al敏感的水稻和小麦基因型细胞壁中的Al主要分布在果胶中;而对Al耐性较强的水稻和小麦基因型细胞壁中的Al主要分布在半纤维素1中。  相似文献   
8.
入侵植物黄顶菊与3种牧草竞争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入侵植物黄顶菊和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3种牧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取代试验方法观察了不同密度及比例条件下4种植物的竞争表现,为黄顶菊生物替代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3种牧草中,高丹草对黄顶菊株高控制效果最为明显,并以苗期效果最好,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抑制率即可达60.00%;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控制效果较差,在低密度比例下对黄顶菊起不到抑制作用.(2)在高丹草低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比对照均明显减少,抑制率分别可达91.40%和44.87%;而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各密度替代组合中,黄顶菊单株生物量、分枝数与对照相同或大于对照.(3)在各个生育时期,除高密度高丹草替代组合外,其他组合中黄顶菊的相对产量值均极显著小于1.0,生长受明显抑制;而在各替代密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与黄顶菊竞争替代效果均不明显.研究发现,高丹草的替代效果明显优于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可以作为生物替代的材料对黄顶菊进行替代控制,且在植株比为1∶3比例下即可实现理想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比较了外来植物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相比,黄顶菊入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降,且随着入侵程度增强趋势更为明显。重度入侵土壤有机质较本地植物土壤提高5.7%,全氮提高23.4%;而重度入侵土壤全磷含量只有本地植物的85%,土壤速效磷含量则下降了50%。黄顶菊重度入侵土壤和轻度入侵土壤脲酶含量分别为0.04和0.03mg.g-1.24h-1,均显著高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与之类似,而多酚氧化酶无明显的变化。黄顶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实现种群的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培养基组合提高土壤细菌可培养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选择性采用多培养基组合以提高土壤细菌可培养性,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贫营养、富营养和自然营养培养基在3种培养方式下获得细菌种群的差异。结果表明:平板培养条件下,细菌在贫营养培养基上生长较慢,菌落连续稳定形成。培养5d后,富营养的LB培养基和贫营养的R2A培养基获得菌落数最多,分别是贫营养的0.1×LB培养基获得菌落数的5.1倍和5.3倍。7种培养基中,LB培养基获得细菌种群数目最多,营养成分适当稀释后,培养物中有新的种群出现。贫营养培养基和富营养培养基培养物DGGE图谱相似性低,条带互补性强。三角瓶静置培养时,R2A和LB培养基获得细菌种群数目较多,其它几种培养基获得的细菌类群都能在这2种培养基中找到。试管静置培养条件下,LB培养基获得细菌种群数目最多,某些种群也只出现在R2A培养基和TSB培养基上,R2A及LB培养基与TSB培养基获得的细菌种群差异较为明显。研究结果为特殊培养基设计及选用合适培养基分离土壤细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