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三个野生稻种,即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一个由野生稻演变为栽培稻的过渡型深水莲,五个栽培稻(O.sativa L.)地方品种(六月谷、饭萝白、矮仔占、夜花占、桂161),和三个栽培稻改良品种(包选二、珍珠矮、广陆矮)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稻的光合作用光饱和点比栽培稻的低;前者为25000~35000lx,后者为35000~45000lx。在饱和光强下,野生稻的光合作用也比栽培稻弱,前者平均为13.0mg CO_2 dm~(-2)h~(-1),后者平均为20.6mg CO_2 dm~(-2)h~(-1)。深水莲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光饱和点均大约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 野生稻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亦比栽培稻低;前者平均分别为1.93mg g~(-1) FW和2.55,后者平均分别为2.83 mg g~(-1)FW和3.12。深水莲亦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 上述这些性状,是和野生稻原来是分布在比较荫蔽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阴生植物的光合性状,而栽培稻则比较地具有阳生植物的性状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