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ESD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变化,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其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12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23例,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5.89±8.79)min,平均术后进食时间为(3.05±0.98)d,平均住院时间为(6.11±0.95)d,完整切除率为96.30%,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后穿孔发生率为5.19%,术后感染发生率为9.6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ESD治疗胃间质瘤术后出血与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PLT)、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而CD8+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以及CRP>62.19 ng/mL(P<0.05),而保护因素则为PLT>151.38×109/L(P<0.05)。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其会引起胃间质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分泌下降。同时,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和CRP>62.19 ng/mL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糜烂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的胃镜患者,根据胃窦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诊断出的105例糜烂性食管炎,观察幽门螺杆菌阴阳性的发生率和病变程度,选择中度糜烂性食管炎分别予以质子泵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加抗生素治疗,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HP阴性组在重度EE上较HP阳性组多,而轻、中度刚好相反(P〈0.05);治疗1组和治疗2、3组在总有效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2组和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则无差异性(P〉0.05),但是治疗2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治疗3组,在显效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HP感染不是造成糜烂性食管炎的病因,Hp感染能减轻糜烂性食管炎粘膜损伤程度并增强抑酸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