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色素P450(P450,Ec1.14.14.1)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催化氧化反应的酶。本文测定了12个对氨基苯甲酸酯同系物与P450相互作用而形成P450代谢中间体络合物的活性,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MNDO-PM3计算得到了这些同系物的分子轨道指数,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导出了活性与分子轨道指数及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LogP)之间的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QSAR)。结果表明:对氨基苯甲酸脂同系物形成P450代谢中间体络合物的活性与原子净电荷的绝对值之和(∑Q)和LogP均具有很好的抛物线型相务性,同时,LogP与∑Q之间也存在相当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种群动态微分方程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数值分析和最优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对动态微分方程模型直接进行数据拟合和参数估计方法,并以Logistic微分方程、生物种间竞争关系微分方程以及一种复合形态的Logistic微分方程为例进行了数据拟合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各种动态微分方程模型均能进行最优拟合分析并求解其参数.同时发现,以前有的作者〔1,2,3,4,5〕提出的方法所得到的参数估计值存在系统误差且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植物遭受到昆虫取食、创伤及非生物胁迫时,会向环境中释放多种挥发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受胁迫植株抵抗伤害。同时,这些挥发性物质向附近的健康植株传递信息,以应对可能到来的侵害。硫化氢(H2S)作为细胞内气体信号分子提高植物对多种胁迫的抗性已有报道,本论文对H2S是否作为植物个体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PEG8000处理可以使谷子、白菜、番茄和拟南芥Col-0植株所在环境空气中H2S含量升高;谷子和拟南芥Col-0植株经PEG8000处理后,可以使邻近的非胁迫植株叶片的H2S含量升高和H2S响应基因表达变化,并诱导非胁迫植株气孔关闭;而拟南芥内源H2S产生酶基因LCD和DES1双基因突变体lcd/des1经PEG8000处理,不能引起空气中和邻近植物的H2S含量升高,不能诱导邻近植株气孔关闭。本论文表明,H2S可以作为植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分子;即受胁迫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H2S,向邻近植株提供胁迫预警信息,可能对种群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被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R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不同株系感染的普通烟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两种病毒的粒子分布、内含体类型、被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病变均存在差异.病毒粒子分布有成束、分散、环状、膜包被及角状成层或平行成层排列等类型,存在于细胞质及液泡中,但未见于细胞核、线粒体及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内含体的X-小管形状有长杆状、短杆状及颗粒状,数量各异.细胞壁常引起增厚、结构松散及扭曲等变化.叶绿体聚集成堆或分布于细胞边缘,其数量、大小、形状及所含淀粉粒、嗜锇颗粒等存在差异,有些还有颗粒状物质积累.线粒体及内质网等在不同株系间也存在差异.本项研究表明,被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可作为RMV和TMV株系区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SARS病人粪便样本直接测序,得到SRAS—CoV BJ202全基因组序列(AY864806)。应用比较基因组研究方法对GenBank中公布的115株SARS—CoV基因组序列以及BJ202进行分析。以GZ02序列为参照,发现2个以上基因组中同时存在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共278个。多态位点在SARS—CoV基因组中呈偏态分布,大约一半突变位点(50.4%,140/278)发生在基因组3’末端1/3区域。编码Orf10-11、Orf3/4、E蛋白、M蛋白和S蛋白区域突变率较高。克隆并测序含有BJ202基因组12个多态位点的11个cDNA以及4个不含已知多态位点的cDNA片段(15个片段总长度为6.0kb),结果显示:BJ202特有的3个多态位点(13804、1503l和20792)以及另外3个多态位点(26428、26477和27243)均检出两种不同核苷酸;位点18379虽在已公布的115株SARS—CoV基因组中未发现突变,实际上也是多态位点。14个克隆中有8个克隆该位点为A,6个克隆为G。全部116个SARS—CoV基因组中共有18种缺失类型和2种插入类型。大部分缺失发生在编码ORF9和ORF10-11区域(基因组序列27700—28000bp处)。以邻位连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了116株SARS—CoV系统发育树,BJ202与BJ01和LLJ-2004等SARS—CoV的亲缘关系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损伤神经放电节律的分岔转迁规律,以实验性神经起步点模型为研究对象,在联合改变胞外的钙离子和钾离子浓度的条件下,记录神经单纤维的放电节律转迁方式。选取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作为条件参数,Ca2+浓度作为分岔参数,观察了实验性神经起步点自发放电节律的分岔规律。28例实验结果中,有21例神经对本文所取的条件参数变化不敏感,7例实验性神经起步点的自发放电节律会在不同的条件参数下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岔序列结构。在不同的4-AP浓度下,随着Ca2+浓度的降低,同一实验性神经起步点会表现出不同的放电节律模式的分岔序列,不同实验性神经起步点,双参数分岔序列是不同的。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参数配置下的神经放电节律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而且分岔序列结构是认识放电节律转迁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神经放电加周期分岔中由随机自共振引起一类新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改变实验性神经起步点细胞外[Ca^2 ]时,放电节律表现出从周期1节律转换为周期4节律的加周期分岔序列。其中,周期n节律转换为周期n 1节律的过程中(n=1,2,3)存在一种新的具有交替特征的节律,该新节律为周期n簇与周期n 1簇放电的交替,并且周期n 1簇的时间间隔序列呈现出整数倍特征。确定性神经放电理论模型(chay模型)只能模拟周期n节律直接到周期n 1节律的加周期分岔序列;而随机chay模型可以模拟实验中的加周期分岔过程和新节律。进一步,新节律被确认是经随机自共振机制产生的。这不仅解释了实验现象,也将随机自共振的产生区间从以前认识到的Hopf分岔点附近扩大到加周期分岔点附近,同时扩大了噪声在神经放电和神经编码中起重要作用的参数区间。  相似文献   
8.
哈慈五行针治疗眩晕、偏头痛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的眩晕、偏头痛患各40例,应用哈慈五行针治疗20-40天,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经过统计学处理后结果表明疗前与疗后差异显(P<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以上结果表明哈慈五行针具有明显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眩晕、偏头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的眩晕、偏头痛患者各40例,应用哈慈五行针治疗20~40天,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经过统计学处理后结果表明疗前与疗后差异显著(p<0.05),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以上结果表明哈慈五行针具有明显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眩晕、偏头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