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1977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安徽过去哺乳类化石地点很少,解放后于1952—1954年间,曾在泗洪、五河二县(原属安徽,现划入江苏)发现巨河狸(Trogontherium)及四不象鹿等哺乳类化石,经杨锺健教授等研究发表(1955),并确定了一套可资皖北对比的第四纪地层名称。同一时间内也在涡阳、怀远、凤台等县分别找到过河狸、象及水牛。 1959年春,据报告在皖北宿县发现化石,安徽省博物馆同志即往该地发掘一次,继又  相似文献   
2.
诺氏古象、纳玛古象和德永氏象的化石在我国分布较广,对第四纪地层有相当重要意义。1972年12月在安徽省怀远县茨淮新河治淮工程中,由涡阳县民工发掘出两具比较完整的象类化石,此外还有杨氏水牛和一些鹿角化石。化石均在含结核的砂层中,初步分析岩相是一南东-北西向的古河床,化石被钙质结核包裹,形成较良好的保存条件。砂层上、下沉积粒度均变小(见图2,据谢万明同志材料),自上而下分层为:  相似文献   
3.
广东茂名一新种始新世Anosteira属龟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4年初,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接到一批要求鉴定的标本,其中有两块较为完整的龟类化石,当即转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这两块龟化石是邹耀显、李文彬二同志于1954年6月在广东省西部茂名县九区光松林和平头岭采到的,产于已固结的泥页岩中。在光松林所采—块固结程度较强,手指很难刻划,颜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