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的食管静脉曲张模型,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小型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门静脉左支完全夹闭法造模,并通过外观、超声、胃镜等检查检验手段对造模结果加以评估。结果术后8周存活动物100%可见食管静脉曲张。结论通过门静脉左支夹闭法,基本可以建立兔食管静脉曲张模型。  相似文献   
2.
颗石藻自动鉴定系统SYRACO(Système de Reconnaissance Automatique de Coccolithes)是一种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自动识别颗石藻种类并统计数量的工具软件。该软件能够快速可靠识别观察视域中的所有颗石个体,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并弥补了在颗石藻属种鉴定过程中的人为误差。经过训练的SYRACO系统可以鉴定第四纪以来14个主要颗石藻属种,适用于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研究。作者使用SYRACO自动鉴定系统对南海MD05-2901柱状样进行颗石藻属种鉴定,同时获得了Florisphaera profunda,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等主要属种含量信息。将结果与先前人工统计数据对比表明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其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8-X井1 338.1~3 086.1 m井段内的110块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上部1 338.1~2 075.7 m地层含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而下部2 091.0~3 086.1 m井段化石丰度低或未见。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识别出NN17带、NN15带、NN11带、NN6带、NN4带和NP25带等6个钙质超微化石末现面事件,由此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认为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更新世,推测本井缺失了部分中新统沉积。依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属或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1 338.1~3086.1 m井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可分为6个演化阶段。从晚渐新世至更新世,经历了海水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其中早中新世早期水深最浅,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水体温暖且水深最大。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ODP1143站约9 Ma以来颗石形态变化进行了测量分析,并借此讨论了颗石藻的钙化作用及其环境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无论是颗石形态和钙化作用均存在4个明显的变化阶段:8.9-6 Ma, 4-3 Ma,2-1 Ma和1-0 Ma。其中在8.9-6 Ma期间,颗石形态学参数包括长度、厚度和重量所指示的钙化作用较强,6 Ma时颗石的长度达到最高,但厚度和重量均较低。随后颗石的三个形态学参数均逐渐升高,但在4 Ma时降至最低。三个形态学参数在2 Ma时存在波动,1Ma以来钙化作用加强。晚中新世以来颗石藻钙化作用的变化主要受大气CO2浓度的影响,同时,颗石藻属种演化也可能是影响钙化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阐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变迁,对入侵植物的治理与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紫茉莉(Mirabilis japala)为对象,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全国范围内228个分布点和13个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来源于WorldClim的19个环境气候数据),模拟分析影响紫茉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合ArcMap软件分析当前和未来(2050s、2070s)3种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RCP8.5)紫茉莉的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83和0.980,影响紫茉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暖季度降水量;当前气候条件下,紫茉莉的适生面积429.06万km2,占我国国土的44.52%,除新疆外其余省份均有分布;未来3种气候情境下,紫茉莉潜在分布区整体呈现“南缩北扩”现象,适生区总面积增加,吉林南部、黑龙江南部以及内蒙古东南区域为主要扩张区域,分布质心向东北方向的高纬度地区迁移。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紫茉莉在我国的适生区域增加并向北扩张。黑龙江和内蒙古以...  相似文献   
6.
天然枫桦红松林凋落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7.
热带东太平洋短柱样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东太平洋WS0107和WS9901柱与东区ES9909柱放射虫地层学的研究显示,WS0107和WS9901两柱深度18-19cm和45cm以上的地层年龄小于0.2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RN17)。在此深度处有一个大的沉积间断,缺失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大部分地层。而在此沉积间断以下地层发现大量的渐新世一始新世的放射虫,属渐新世最晚的放射虫Lychnocanoma elongata带(RP22),年龄大于23.62Ma,而小于24.6Ma。这两个柱放射虫含量变化也揭示了沉积间断的存在,说明沉积间断和放射虫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ES9909柱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发现,该柱地层年龄小于0.2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RN17)。  相似文献   
8.
肖雅倩  刘传  肖亮 《生物多样性》2019,27(5):505-2195
共生微生物是一类定殖于宿主体表或体内, 可执行宿主本身无法完成的功能, 并依赖于宿主所提供的生长环境的微生物。众多研究表明, 人体肠道共生微生物与免疫、营养、代谢, 甚至精神健康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是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在早期的肠道微生物研究中, 模式动物就已经作为研究工具被使用。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 模式动物作为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对几种重要的模式动物如斑马鱼(Danio rerio)、小鼠(Mus musculus)、猪(Sus scrofa domesticus)和猕猴(Macaca mulatta)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介绍了各种模式动物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各自在应用于研究时的优缺点, 以及利用这些动物模型在共生微生物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同时, 也就近年来在共生微生物领域新兴的一些模式生物如蜜蜂(Apis)、果蝇(Drosophila)、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等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让该领域的研究者们了解模式动物与人体在共生微生物方面的异同, 为更好地利用这一研究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颗石藻是一种单细胞海洋钙化浮游藻类,可以在细胞周围产生方解石质的颗石。颗石藻细胞死亡后,散落的颗石可沉降至深海,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自白垩纪以来,颗石就是海洋中碳酸钙的重要贡献者,其丰度和形态(大小、厚度、重量)决定了大洋“碳酸盐泵”的强度。室内培养实验和地质记录都表明颗石藻钙化作用及颗石形态对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光照以及pH等非常敏感,因此颗石形态学分析在海洋碳循环与古气候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颗石形态学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颗石形态学参数测量方法,尤其是颗石重量的测量方法,并介绍了颗石钙化作用指标,如颗石大小、重量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有关钙质超微化石 Florisphaera profunda的古海洋学意义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lorisphaera profunda是古海洋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钙质超微化石。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可以研究海水上层结构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的演变并进而推断古气候变化及其机制。这一方法在世界诸大洋第四纪古海洋、古气候研究中都已有成功的先例。本文综述了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研究古海洋、古气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主要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