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月伊蒙菌     
<正>~~  相似文献   
2.
报告菌痂型婴儿头皮念珠菌病1例。患儿头皮出现脓痂16个月。病原菌经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芽管试验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为白念珠菌。经溶痂和外涂1%咪康唑软膏治疗1周后痊愈。  相似文献   
3.
周昕  冯佩英 《菌物学报》2019,38(8):1245-1252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部分是人体表面常驻的微生物之一。新近研究显示皮肤常驻真菌可通过影响皮肤屏障、调节皮肤免疫平衡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在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真菌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癣菌疹、荨麻疹等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常见真菌变应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由着色霉属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耳部皮损KOH涂片镜检发现除成簇的硬壳小体外,还伴萌芽的硬壳小体和大量暗色菌丝。此镜检发现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暗色丝孢霉病。以"着色芽生菌病""硬壳小体""萌芽/芽生"和"暗色菌丝"等作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6篇报道10例着色芽生菌病存在类似镜检发现。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硬壳小体形态多样性的现象,提高对着色芽生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凸玻片小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是免疫受损人群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真菌,在我国卫生部颁发的真菌危险度分级中属于2类菌,在缺少防护设备的一般真菌实验室是限制操作的[1]。本实验室使用凸玻片小培养观察马尔尼菲青霉生长形态,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方便、省时,还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也避免实验室污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6岁。临床表现以右侧面颊淡红斑为主,未见明显鳞屑或脓疱,在皮肤镜下发现病变毳毛变短,根部有少许鳞屑,拔取病变毳毛进行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病变毳毛毛根部被发出亮蓝色荧光的有隔无色透明菌丝包绕,菌丝沿着毛干方向生长,部分菌丝游离向周围伸展,镜下未见皮屑中有真菌菌丝或者孢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太田节皮菌(犬小孢子菌为无性期)。诊断:儿童难辨认毳毛癣。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00 mg,每日一次,局部外用特比萘芬乳膏。4周后随访,患儿面部背景颜色恢复正常,真菌镜检(-),予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阴囊皮肤癣菌病患者的致病菌、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等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的24例阴囊癣病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情况、病原菌及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24例阴囊癣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年龄19.6岁,平均病程2.9个月。患者分离皮肤癣菌24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15株(62.50%)、红色毛癣菌7株(29.17%)和絮状表皮癣菌2株(8.33%)。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引起阴囊单纯性感染,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白色伪膜样斑片,而红色毛癣菌多引起阴囊及其他部位皮肤癣菌病。结论 阴囊癣多见于青少年,石膏样小孢子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黑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类暗褐色或黑色物质,在真菌主要存在于细胞壁,与真菌的形态和毒力密切相关,具有增强真菌在逆环境中的存活力、抵抗宿主免疫攻击和耐受抗真菌药物等作用。随着临床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现象增多,探讨真菌黑素与其抗药性关系将为阐明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本文重点从真菌黑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致病真菌抗药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的影响,为研究抗马尔尼菲青霉的免疫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下进行共培养,分别于60min、120min、240min和360min后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统计分析体内组与体外组CFU数结果的差异性。利用钙荧光白染色巨噬细胞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经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共培养,两组之间的CFU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CFU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巨噬细胞内的酵母细胞被钙荧光白染上淡蓝色荧光。结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内、外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不起明显的杀灭或溶解作用,其最大的吞噬时间为共培养240min。钙荧光白染色可快速有效的区分巨噬细胞与真菌,是一种良好的检测真菌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