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静息CD4~+T细胞为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潜伏库的清除已成为治愈HIV-1感染的主要障碍,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高通量、可靠的、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定量检测病毒潜伏库的真实大小。本文就目前关于HIV潜伏库的多种定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获取可应用于静脉血管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内皮细胞。方法选取北京地区雄性杂种犬,取其双侧颈外静脉,采用翻转后酶消法,获取原代内皮细胞,对其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冻存、复苏和鉴定,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获取犬的颈外静脉后,实验采取了翻转后酶消法,所获得的内皮细胞纯度和数量得到了提高;经过鉴定确实为内皮细胞来源;活性好,增殖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达到后期实验所需数量。结论经体外培养的犬的颈外静脉内皮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血管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培养环境不同氧浓度对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分泌促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祖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扩增、培养和鉴定。然后在不同氧浓度(1%,5%,21%)的环境中培养,于第3天,7天,10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祖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derived factor-1α, SDF-1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等生长因子的水平。结果:第3天,不同氧浓度下各组EPC分泌VEGF、SDF-1α、IGF-I无明显差异(P均0.05)。第7天和第10天,各组EPC分泌IGF-I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是和21%氧浓度相比,相对低氧浓度(1%和5%)能够明显增强EPC分泌VEGF和SDF-1α(P均0.001)。结论:适当时间的低氧环境培养能够显著刺激内皮祖细胞分泌VEGF和SDF-1α,进而增强其促血管新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佟铸  谷涌泉  李建新  张建 《生物磁学》2009,(14):2745-274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是近年来令人关注的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骨髓刺激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它具有抽取骨髓血少、获得细胞量多且安全性高的优点。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骨髓刺激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肢体缺血改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局麻下将30只雄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制作后1周,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实验组缺血后肢接受载有eNOS基因的5型重组腺病毒治疗,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治疗。eNOS基因治疗后4周,评估SD大鼠踝部动脉压、微循环灌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织微血管计数以及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eNOS基因治疗后4周,和对照组相比,接受eNOS基因治疗的大鼠缺血肢体,表现了更好的血流恢复(踝部动脉压(mmHg):58.2±4.7 vs 86.8±4.3,P0.01;微循环灌注:142.0%±21.5%vs 219.6%±26.2%,P0.01)、侧枝开放和血管新生(血管造影:6.7±1.1 vs 14.4±1.7,P0.01;微血管/肌纤维比值:0.34±0.03 vs 0.56±0.02,P0.01)以及eNOS蛋白的高表达(0.46±0.02 vs 0.73±0.02,P0.01)。结论:eNOS基因治疗促进SD大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有核红细胞数(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count,NRBCs)在白血病患者危险度分层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到2019年7月在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本院)诊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120例,检测其NRBCs并进行危险度分层,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其NRB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危险度分层为低危40例,中危60例,高危20例。低危组和中高危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1)突变、骨髓原始细胞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外周血原始细胞、FMS 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kinase 3,FLT3)突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chron 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 、白蛋白(albumin,ALB)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值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的NRBCs为3.94±0.29个,显著低于中高危组(11.87±2.11个,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危险度分层与NRBCs、外周血原始细胞、APACHEⅡ评分、FLT3突变、PLT有显著相关性(r=0.823、0.566、0.494、0.578、0.78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RBCs、外周血原始细胞、APACHEⅡ评分、FLT3突变、PLT为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分层的白血病患者的NRBCs具有显著差异,其与患者的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也是影响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BM/EPC)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分化为MSC和EPC。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建立后3天,将0.8mlD-Hanks液注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对照组(n=6);将8×106个骨髓MS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MS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EPC组(n=6)。细胞移植后3周行缺血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获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SC组与EPC组侧支血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EPC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MSC组,二者均高于对照组;MSC组与EPC组小动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内皮祖细胞移植均能够明显促进血流重建,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镉对长江华溪蟹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于2005年3-7月,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镉(Cd)对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Cd处理设5个浓度组,分别为7.25mg/L、14.5mg/L、29mg/L、58mg/L和116mg/L,实验同时设对照组.分别在24h、48h、72h和96h取肝胰腺和鳃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测定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实验剂量范围内,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SOD和GSH-Px的活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存在组织差异性;而组织中MDA的含量随镉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处理时间为48h、Cd浓度为14.5mg/L时,肝胰腺和鳃中SOD活性均达最大值,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当处理时间为48h、Cd浓度为7.25mg/L时,肝胰腺中GSH-Px活性达最大值,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当处理时间为24h、Cd浓度为14.5mg/L时,鳃中GSH-Px活性达最大值,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伴随处理时间和Cd浓度的增加,SOD和GSH-Px的活性开始逐渐下降.肝胰腺和鳃中GSH-Px/SOD的比值在对照组中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在处理组中失去了平衡,有降低的趋势.结论:SOD与GSH-Px的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d的胁迫程度及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在人类肾脏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拟行肾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ccRCC组织与1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Livin及HLA-I类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均未见Livin的阳性表达,而HLA-I类分子的阳性表达率为100%。ccRCC组织中,Livin的阳性表达率及HLA I类分子表达下调百分率分别为41(51.25%)例和48(60.00%)例,L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ccRCC组织中L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HLA I类分子的表达下调百分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ccRCC组织中Livin的表达与HLA I类分子的表达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Livin、HLA I类分子表达异常参与了ccRCC的发生、发展过程,Livin可能成为ccRCC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孔径多孔钛合金植入物在骨缺损区对新骨长入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束熔融(EBM)技术制备三种不同孔径(孔径分别为1.0 mm,2.0 mm,3.0 mm)的多孔钛合金材料,其孔隙率依次为73%,79%,86%。将18只家犬随机分为1.0 mm孔径材料组,2.0 mm孔径材料组,3.0 mm孔径材料组,每组6只。制备家犬双侧股骨外侧髁缺损模型,然后植入各孔径组材料,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片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三组不同孔径材料与周围骨的整合情况及孔隙中的新骨长入情况。结果: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和X线片观察显示,12周后三组材料均与周围紧密骨连接。其中1.0 mm孔径组材料中心明显成骨,2.0 mm孔径组和3.0 mm孔径组中心仍为较多白色组织填充。组织学观察显示,12周时2.0 mm孔径组和3.0 mm孔径组材料周围有骨质包绕,但中心空洞,基本无骨质形成。1.0 mm孔径组材料周围骨质包绕紧密,孔中新生骨形成较多,且有大量纤维母细胞和软骨细胞形成。各时间点1.0 mm孔径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2.0 mm孔径组和3.0 mm孔径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 mm孔径组和3.0 mm孔径组相比,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孔径大小影响多孔钛合金材料的骨长入,适当孔径的设计将更有利于材料的传导成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