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6篇 |
免费 | 336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17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的食管静脉曲张模型,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小型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门静脉左支完全夹闭法造模,并通过外观、超声、胃镜等检查检验手段对造模结果加以评估。结果术后8周存活动物100%可见食管静脉曲张。结论通过门静脉左支夹闭法,基本可以建立兔食管静脉曲张模型。 相似文献
3.
杨航;潘英杰;龙元凤;张佳怡;乔彦;刘云;杨思芸;宋桂芹;刘康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5,(1):92-106
本研究旨在探究黏连蛋白细胞黏附分子1(nectin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NECTIN1)缺失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细胞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利用UCSC数据库分析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 ESCA)中NECTIN1基因的线性拷贝数,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TIN1在食管鳞癌细胞、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蛋白水平。利用TISIDB数据库分析NECTIN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hRNA敲低NECTIN1在KYSE150和KYSE510细胞中的表达,利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NECTIN1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对敲低NECTIN1的KYSE510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 KEGG富集分析,探讨NECTIN1可能影响的信号调控网络。结果表明,NECTIN1在部分食管癌患者中拷贝数减少,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P<0.000 1), NECTIN1低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分化较差(P<0.000 1),与临床晚期分期呈负相关。敲低NECTIN1基因后KYSE150和KYSE51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增强(P<0.05),细胞S期增多,并使细胞凋亡减少(P<0.01)。在KYSE150细胞中敲低NECTIN1,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发现115个基因显著上调、 209个基因显著下调。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信号通路(P<0.01),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在ESCA患者中,该通路中的3个基因(IL1B、TNFAIP3、CSF2)的表达水平与NECTIN1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NECTIN1的缺失促进了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NF信号通路发挥抑癌作用,调控ESC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0.25%牛磺胆酸钠-0.25%胰蛋白酶溶液注入大鼠胰导管制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剂量为 3μg/kg的牛胰多肽(BPP)对胰腺炎大鼠胰组织磷脂酶 A(PA)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抑制力(STIC)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伴注BPP的胰腺炎组,PA 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及STIC 分别降为胰腺炎组的51%(P<0.001),75%(P<0.001)、20%(P<0.001)以及24%(P<0.001);2.在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的水平升高。但在伴注碳酰胆碱及BPP 两者的胰腺炎组却分别降至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的39%(P<0.005)、51%(P<0.001)、40%(P<0.001)以及 59%(P<0.001);3.在伴注Ca~(2 )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剧升,注射 BPP对其无影响。结果提示,BPP 能降低大鼠胰组织内磷脂酶A 和胰蛋白酶活性及胰内钙沉积量。机制可能与 BPP打断胰酶活化链有关,是否还影响腺泡细胞膜上M受体的功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北京市区沿城乡梯度带河流底栖硅藻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在2014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在山区对照溪流、城市上游河道和城市下游河道3个样区,共23个样点进行了底栖硅藻样品采集。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差异明显。在对照溪流,主要优势种为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在城市上游河道,主要优势种分别为短文假十字脆杆藻(Pseudostaurosira brevistriata)和连结十字脆杆藻腹面变种(Staurosira construens var.venter);在城市下游河道,主要优势种为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然而,3个样区内的主要优势种相对丰度季节变化较小(P0.05)。其中,A.minutissimum及P.brevistriata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春季秋季夏季,而S.construens var.venter及N.palea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春季夏季秋季。结果发现,北京市城乡梯度带的河流硅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但主要优势属种季节变化相对较小,表明硅藻种类能较好地反映城乡梯度带的河流环境变化状况,可用于北京市河流水质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等特点。方法:回顾性搜集胃镜检出的经病理证实的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393例纳入分析,按年龄、性别、发生部位、大小、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状态、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93例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中,男178例,女215例,男女比例为1:1.2,年龄28~89岁。随着年龄的增高,胃息肉发生率越高,但各年龄段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性息肉大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胃息肉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较胃底腺性息肉高(P<0.05),而胃底腺息肉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较胃增生性息肉高(P<0.05)。结论: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胃底腺息肉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有关。对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从2010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研究组(n=84,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和常规组(n=66,常规放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3年生存情况。单因素分析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情况与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病变部位、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放射性食管损伤、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1、2、3年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变长度、病变部位以及GTV的食管鳞癌患者三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病变长度≥50 mm、病变部位为胸下段、GTV≥40 cm3均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放疗,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年龄≥70岁、病变长度≥50 mm、病变部位为胸下段、GTV≥40 cm~3均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面积为2700hm2的东湖水库,以散养的方式养殖河蟹。在放养密度不同的情况下,研究放养河蟹对水库中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影响。2001年规格为220只/kg河蟹放养量为1500kg、密度为122只/hm2时,对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影响显著,而对其他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无显著影响。2002年同样规格的河蟹放养量增加至3500kg、密度为285只/hm2时,对底栖动物和部分沉水植物影响显著。本文对河蟹养殖容量作了讨论,认为东湖水库散养河蟹的放养量不应超过1500kg。 相似文献
9.
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1月、2007年1月、4月和8月在三门湾18个采样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34种、甲壳动物22种、棘皮动物11种、其他类动物13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62.9%,二者构成了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双鳃内卷齿蚕、小头虫和不倒翁虫是春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不倒翁虫、双鳃内卷齿蚕和海稚虫为夏季的优势种;不倒翁虫、小头虫、双鳃内卷齿蚕和白沙箸为秋季的优势种;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海稚虫为冬季的优势种.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17.36 g·m-2,年均栖息密度为72 ind·m-2.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1.53 ~ 1.89,平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2.25 ~2.96,平均均匀度指数在0.83 ~0.94,3个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典范对应分析,影响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性无机氮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环境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乙醇干扰斑马鱼胚胎发育中底索和背主动脉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胚胎期乙醇暴露对心血管系统有严重致畸作用. 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处理斑马鱼胚胎, 发现能够干扰其胚胎循环系统的建立, 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82.5 mmol/L. 乙醇短暂暴露实验显示圆顶期为敏感时间窗, 400 mmol/L乙醇短暂暴露3 h能够导致43%的胚胎产生循环障碍. 我们排除了乙醇对斑马鱼造血系统影响, 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记(Flk-1)进行原位杂交显示, 乙醇干扰了躯干部体轴血管的建立, 而对头面部血管没有影响. 用动脉和静脉的分子标记(ephrinB2和ephB4)进行原位杂交以及半薄切片显示, 乙醇主要干扰斑马鱼背主动脉的形成, 而对体轴静脉没有明显影响. 进一步研究表明, 乙醇影响斑马鱼底索的发育, 因缺少底索分泌的Radar和Ang-1等血管形成因子, 间接地影响了背主动脉的形成和稳定. 这些结果为研究乙醇对人类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