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曾于1986年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地区发现的指虻属(Isshikia)一新种——汶川指虻。本文再次记述了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另一指虻属新种——海南指虻。另外同时记述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瘤虻属(Hybomitra)一新种——黑须瘤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3.
4.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虻属一新种(双翅目:虻科)徐保海(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福州350001)许荣满(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本文记述采自福州郊区虹属一新种,正模保存于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福州这Taban。。In。houenais新种(图l—5)雌虫体长1... 相似文献
5.
外源茉莉酸诱导的青杨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变化及其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对青杨Populus cathayana的诱导抗性及其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影响, 室内对青杨扦插苗喷施不同浓度的茉莉酸(对照为0.17%丙酮), 分别在喷施后1, 5和10 d采集叶片分析其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 并接舞毒蛾幼虫于青杨苗木上观测其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 0.1 和0.001 mmol/L两种浓度的茉莉酸(JA)处理均使青杨叶过氧化物酶(POD)、 多酚氧化酶(PPO)、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和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较对照增加(P<0.05)。取食茉莉酸诱导的青杨苗木后, 舞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 体重降低。0.1 mmol/L茉莉酸诱导的青杨苗木5 d后接虫, 使舞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较对照长8 d; 接虫21 d后称重时, 取食茉莉酸诱导的青杨叶片的幼虫体重较对照组降低了50%~100%, 该结果说明外源茉莉酸诱导青杨产生了对舞毒蛾明显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采自贵州的虻属五新种:似类柯虻Tabanus cordigeroides sp.nov.、贵州虻T.guizhouensis sp.nov.、似杭州虻T.hongchowoides sp,nov.、伪青腹虻T.Pseudoliuiuentris sp.nov.和亚岷山虻T.subminshanensis sp. nov.,并分别进行了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7.
8.
记述我国柱角水虻属2新种,即黄跗柱角水虻Beris flava sp.nov.,舟曲柱角水虻B.zhouqu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黄跗柱角水虻,新种Beris flavasp.nov.(图1~3)新种与端褐柱角水虻B.fuscipes Meigen近似,但复眼的毛短而稀疏,生殖背板无背侧突,生殖突长钩状。正模♂,宁夏径源龙潭,1880m,2008-07-05,刘经贤。副模1♂,同正模。2舟曲柱角水虻,新种Beris zhouquensis sp.nov.(图4~6)新种与指突柱角水虻B.digitata Li,Zhanget Yang近似,但跗节全黑色,生殖突基部无突起。正模♂,甘肃舟曲沙滩林场,2400m,1999-07-17,王洪建。副模1♂,同正模,1999-07-16,姚建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危害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的害虫发生严重,给林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了提高小黑杨的抗虫能力,避免使用杀虫剂带来的污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澳大利亚漏斗蛛Atrax robustus的毒蛋白基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CryⅠA(b)基因C末端的融合基因BGT转化入小黑杨。PCR 和Southern印记分析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BGT杀虫基因已经整合在小黑杨基因组上。活性实验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6天和9天后,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37.0%和92.6%。方差分析表明取食转基因和对照杨树的舞毒蛾幼虫体重差异显著。这些结果显示转基因杨树上的舞毒蛾的发育速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金颗粒标记鉴定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免疫电镜金颗粒标记技术准确、快速地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核型多角体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和鉴定.舞毒娥病毒的多克隆抗体与同源的多角体抗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亲和性,但与不同源的松柏锯角叶蜂(Neodiprion sertifer)病毒多角体抗原仅有极微弱的交叉反应.舞毒蛾病毒粒子和核衣壳抗原也能与同源的多克隆抗体作用.在被病毒感染的舞毒蛾脂肪体细胞核中,成熟的多角体被金颗粒重重标记,其外缘的游离病毒粒子和核衣壳亦被标记,但亲和力较弱.在被感染的脂肪体细胞核和质内发现一种与多角体蛋白晶体不同源的菱形结晶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