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4篇 |
免费 | 719篇 |
国内免费 | 607篇 |
专业分类
45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182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60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81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幽门螺杆菌HspA融合蛋白口服疫苗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的保护性抗原分热休克蛋白A亚单位(HspA)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xB)的重组融合蛋白的生物工程菌株,以此制备幽门螺杆菌的口服疫苗。用PCR方法扩增hspA和ctxB两个目的的基因片段,将它们分别克隆至pSK(+)质粒上,然后插入含T7启动子ET-22b(+)的表达载体中,构建嗓基因的表达质量pET-hct,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HCT。经测序,hspA-ctxB(hct)融合基因片段由726bp组成,可以编码242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发现,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kD。融合蛋白经镍离子柱纯化、复性后,和HspA共同标记同位素^125I,然后给小鼠灌胃,结果观察到HCT组小鼠血清中的^125I的放射量要明显高于HspA组(P<0.001),且吸收峰值时间明显提前。融合蛋白中的CtxB可明显促进小鼠对HspA的吸收,HCT融合蛋白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侯选口服疫苗。 相似文献
3.
4.
记述采自青海省河卡山地区石栖蝗属1新种,即青海石栖蝗Saxetophilus qinghai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甘肃石栖蝗Saxetophilus gansuensis Wang et al.,2006及米氏石栖蝗Saxetophilus mistshenkoi Naumovitsh,1988。主要区别为:1)前胸背板沟后区侧隆线间最宽处为其长度的3.30-3.75倍(♂)或3.00-3.60倍(♀);2)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宽大于侧叶最宽处。附有石栖蝗属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基于16属65种琵甲(含新记述7属)的防御腺特征, 探讨了琵甲族(鞘翅目: 拟步甲科)的属级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对这些种的防御腺着生位置、 形状、 长度、 宽度、 囊体间距、 囊壁厚度、 囊壁花纹、 囊壁褶皱等特征进行解剖测量和分析, 归纳出族、 属级特征。利用SPSS19.0和Hennig86(1.5版)两个软件对选定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得出琵甲族16属的进化关系为:Prosodes>Blaptogonia>Tagonoides>Thaumatoblaps>Caenoblaps>Agnaptoria>Asidoblaps>Coelocnemodes>Dila>Gnaptor>Blaps>Pseudognaptorina>Nalepa>Belousovia>Gnaptorina>Itagonia。基于防御腺形态学数据的琵甲族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琵甲族16个属清楚地分开, 表明其在分类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壳面孔纹的形态学特征是海链藻的重要分类学依据之一。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大多是从圆筛藻属修订而来, 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细微, 需电镜下观察才能准确鉴定。我国关于线形亚属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电镜(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6个隶属于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紧密海链藻T. densannula Hasle &; Fryxell、微小海链藻T. exigua Fryxell &; Hasle、线形海链藻T. lineata Jousé、微线形海链藻T. nanolineata (Mann) Fryxell &; Hasle、结线形海链藻T. nodulolineata (Hendey) Hasle &; Fryxell和柔弱海链藻T. tenera Proschkina-Lavrenko, 其中有4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紧密海链藻、线形海链藻、微线形海链藻和结线形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电镜照片。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孔纹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8.
对Breuning(1956)提出的Glenea fainanensis 种团重新进行了研究,并为G.fainanensis,G.inlineata和G.subregularis指定了选模.两个种的地位得到了订正:G.inlineata Pic star.nov.由种下地位G.fainanensis v.inlineata Pic,1943提升为种级阶元,G.subregularis Pic stat.nov.由种下地位G.internedivisa v.subregularis Pic,1943提升为种级阶元.G.tenuivittata Gressitt,1951被确认为G.subregularis Pic的新异名.编制了上述3个种的检索表、给出了成虫整体彩色照片和外生殖器照片. 相似文献
9.
羊奶果是桤木型根瘤。根瘤的横切面是轴对称的圆形结构,含菌细胞分散于皮层组织中。随着根瘤的发育,内生菌也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侵染初期的内生菌是一种分枝、具隔膜的菌丝体。幼龄菌丝中含有电子半透明的颗粒,成熟菌丝没有这种颗粒。成熟菌丝顶端会臌大形成具隔膜的椭圆球状泡囊,直径比菌丝大。不同发育时期的泡囊,其形态结构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牙甲属Hydrophilus已知且有标本的种类进行了重新描述,编制了除卵形牙甲H.olivaceus Fabricius外的分种检索表。点腹牙甲H.sternitalis(Reitter)在我国的分布记录(除新疆外)为错误的鉴定。H.sternitalis(Reitter)应该被认为是宽跗牙甲H.piceus(Linnaeus)的异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