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136篇
  1271篇
  2025年   3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色芽叶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化群体种紫色芽叶为原料加工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对紫色芽叶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紫色芽叶加工的红茶其感官品质略优于用绿色芽叶(对照)加工而成的红茶,其滋味、香气明显优于对照.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较绿色芽叶高、水浸出物含量相近,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低;用紫色芽叶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对照,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对照.紫色芽叶加工红茶具有较好的适制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保益控害的服务功能,实现作物病虫害生态调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实践成果和发展前景。文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害虫综合治理的关系,系统概述了利用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各种理论假说,包括天敌假说、资源集中假说、联合抗性假说、"推-拉"假说、中度复杂假说、景观缓冲假说等;从提高天敌多样性、作物多样性、非作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利用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应用实践,重点介绍了我国的一些典型的实际应用案例,旨在充分展示中国昆虫学科技工作者在该领域做出的贡献;针对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农田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等特点,对如何以农田景观为单元进一步做好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将丙肝病毒C E1区基因插入绿色荧光报告基因pEGFP-N1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N1-HCV/C E1。转染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细胞浆中出现了绿色荧光,表明目的基因得到表达,再通过G418筛选后大量培养用作细胞毒实验的靶细胞,结果表明以EGFP报告基因作筛选标记制备的靶细胞完全可以满足细胞毒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4.
犬瘟热是一种犬瘟热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家犬和野生动物中多次爆发。犬瘟热的跨种间传播对多种野生动物如东北虎、非洲狮、雪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种群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且感染的宿主范围仍在扩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犬瘟热病毒的不断变异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内流浪犬只的增多使我国野生动物尤其是野外种群正在面临犬瘟热的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应对犬瘟热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本文综述了犬瘟热的病原特征和在野生动物中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以及疫苗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方面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野生动物犬瘟热的传播风险。目前,由于国内自然保护区科研技术力量欠缺以及防控意识薄弱,对于野生动物犬瘟热的监测处于空白状态,这无疑加大了野生动物犬瘟热的防控难度。因此,为了保障我国野生动物种群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在野生动物犬瘟热监测与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有效的监测防控体系将犬瘟热阻挡在野生动物种群之外。  相似文献   
5.
人类端粒酶启动子(hTERT启动子)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然而,hTERT启动子有限的肿瘤靶向转录活性困扰着它的临床应用.早期研究已经揭示,核心hTERT启动子上的-34位E-box元件与该启动子的肿瘤靶向转录活性有关.为进一步探索核心hTERT启动子序列3′端富余E-box元件是否能提高启动子的肿瘤靶向转录能力,用化学合成方法在野生型hTERT(WT-hTERT)核心启动子片段(编码蛋白起始子ATG上游-268 bp~-10 bp)的3′端接入3个E-box序列, 构建成修饰型hTERT(Mod-hTERT)启动子. 然后,分别用WT-hTERT和Mod-hTERT启动子去调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293FT、HepGⅡ、SGC7901、U2OS、以及原代培养人成纤维细胞(PHF)中表达. 结果表明, 在Mod-hTERT启动子的各实验组细胞中,能够在端粒酶阳性的293FT、HepGⅡ及 SGC7901细胞组中观测到EGFP的表达,而在端粒酶阴性的U2OS及PHF细胞组中没有观测到EGFP的表达;在端粒酶阳性的293FT、HepGⅡ和SGC7901细胞株中,Mod-hTERT启动子调控下的荧光素酶活性要高于WT-hTERT启动子组(P<0.01); 而在端粒酶阴性的U2OS细胞组中,Mod-hTERT启动子调控下的荧光素酶活性则低于WT-hTERT启动子组(P<0.01); 在PHF细胞组中,Mod-hTERT启动子组与WT-hTERT启动子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提示,在3′端增加E-box元件可以提高核心hTERT启动子序列的肿瘤靶向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经过基因修饰的体细胞导入到禽类胚胎以后,供体细胞及外源基因是否能在受体胚胎中成活并且外源基因是否可以长期表达。方法筛选得到稳定整合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鸡DT40细胞作为外源蛋白的运载工具,通过血管微注射的方法将其导入到于38.5℃温度条件下孵化65~70 h的鸡胚中,并将操作后的鸡胚在原孵化条件下继续孵化。在孵化的不同时期取移植了DT40细胞的嵌合体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细胞的存活与分布情况。并通过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中的位置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荧光标记的DT40细胞可以存活于受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包括:脑、心脏、肝脏等。导入胚胎的整合外源基因的DT40细胞可以存活到胚胎出雏之前,并且外源基因能够正常表达。结论可以通过此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中,并使目的蛋白在受体胚胎中持续表达,为胚胎期导入外源蛋白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以及将转基因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生产目的蛋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人工进化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筛选及其结构功能的研究,在适当的选择压力下,它可以有效地改善野生型蛋白固有的低表达和低稳定性等问题。本研究就如何进行快速、有效的蛋白质人工进化以提高重组蛋白表达量,进行了方法学探索,通过建立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结合流式细胞仪分选和96孔板等高通量筛选方法,成功地进行了一例高通量蛋白质点突变库重组表达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以含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pSK100-DS、含切割对虾杆状病毒基因的核酶Rz1的质粒pRGRzl、含核酶Rz2的质粒pRGRz2和转基因空质粒pcDNA3为基础,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克隆于pcDNA3的SV40启动了下面,由SV40启动子控制,含四个两种核酸基因的四联体克隆于pcDNA3的多克隆位点区,由T7启动子控制,构建成含两个Rz1、两个Rz2和GFP基因的转基因质粒pGTR,以用于转基因抗病毒对虾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鼠pαMHC-EGFP胚胎干细胞株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穿孔方法将含有α肌球蛋白重链启动子的pαMHC-EGFP载体转染到D3系小鼠胚胎千细胞,应用200μg/ml新霉素进行药物选择。采用悬浮培养法,体外诱导分化心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第7天和第8天拟胚体中出现“跳动”的心肌细胞并同时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同时与D3系小鼠胚胎干细胞比较心肌细胞分化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该细胞株在分化心肌细胞的同时,具有绿色荧光蛋白的标记,因而利于对心肌细胞的识别和纯化。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绿色奥运”理念精神的具体落实,切实推动生物降解塑料在奥运中应用,由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高技术中心联合主办,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共同承办的2007绿色材料绿色奥运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于10月27—28日在北京创业大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