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DSS喂饲小鼠建立小鼠IBD模型,在建模的第0、8、13天分别用碘帕醇灌胃加腹腔注射的方法造影并micro-CT扫描降结肠壁厚度,结果第8天和第13天分别为0.4586±0.04 mm和0.40325±0.03 mm,显著(P<0.001)大于对照组((0.28±0.02 mm).同时检测小鼠体重变化、临床评分、结肠... 相似文献
2.
探讨葛花解酲汤对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 UCAC)的“炎-癌转化”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原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8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选出10只为空白组(K组),其余70只建立脾虚湿热模型。脾虚湿热模型建立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1、2、3周期组(M1、M2、M3组)、葛花解酲汤高、中、低剂量组(G、Z、D组)和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Y组),10只/组,以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 AOM)/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继续建立UC-UCAC的“炎-癌转化”模型。各组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统计小鼠体重变化;电镜下观察小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B和RT-qPCR分别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jun、c-fos、c-myc、p53、RB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与K组比,M3组小鼠一般状态差,体重增长量显著下降(P<0.01),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核染色不均匀,细胞内线粒体等见大量增生肿胀,c-jun、c-fos、c-myc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p53、RB1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3组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态改善,体重增长量升高,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核染色较均匀,细胞内线粒体等增生肿胀情况改善,c-jun、c-fos、c-myc蛋白及基因表达降低,p53、RB1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以G、Z和Y组最为显著(P<0.01,P<0.05)。葛花解酲汤可能通过抑制原癌基因c-jun、c-fos、c-myc的激活,促进抑癌基因p53、RB1的表达,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延缓炎-癌转化进程,修复受损的结肠黏膜组织,预防UC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择5-8岁的无龋齿和有龋齿的儿童各45例,进行牙齿表面的菌群分布与龋齿关系的研究,结果在有龋组中分离到变形链球菌8株,放线菌6株及拟杆菌26株,而在无龋组中未分离到变形链球菌,分离到放线菌1株,拟杆菌14株,两组比较,以上三种菌有显著差异(X2检验P<0.05)。说明除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外〔1,2〕,还应考虑放线菌和拟杆菌在龋齿发生上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两组的兼性厌氧菌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无龋组中分离到棒状杆菌29株,而有龋组中分离到棒状杆菌1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7株,两组也有明显差异,故我们认为龋齿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就病原菌来说,也可能是多种细菌的混合作用,从两组兼性厌氧菌与无芽胞厌氧菌的分布不同来看,亦应考虑龋齿的发生与口腔内生态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曹柳;唐晓晴;罗青;牛梦园;戴卫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4,(7):1121-1129+1148
研究补骨脂素(psoralen, PSO)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的肠道屏障及继发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4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Con)、模型组(model, Mod)、阳性药柳氮磺吡啶组(sulfasalazine, SASP,200 mg/kg)、PSO低剂量组(PSO-L,20 mg/kg)和PSO高剂量组(PSO-H,40 mg/kg),通过自由饮用2.25%的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 DSS)7 d构建UC模型。实验期间记录小鼠的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结肠中带状闭合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闭合蛋白-1(Claudin-1)和闭锁蛋白(Occludin)的表达。生化试剂盒检测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肝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含量。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88,MyD88)以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 kappa-B,p-NF-κB)的表达。结果显示,与Mod组相比,经PSO治疗后,UC小鼠体重下降得到缓解、DAI评分下降、缓解了结肠长度的缩短;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mRNA的表达均上调;肝脏AST、ALT、AKP和LDH含量均下降;肝脏LPS、CRP、PCT、IL-6以及TNF-α含量均下降;下调了肝脏TLR4、MyD88以及p-NF-κB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PSO可以改善DSS诱导的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并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改善继发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研究菌群变化及对患者血清TLRs/NFκB、SOCS3、Cingulin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U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和缓解性溃疡性结肠炎(RUC)患者按病情不同分为AUC组(48例)和RUC组(4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发现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对3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Cingulin蛋白表达量、肠黏膜中TLRs/NFκB的表达量和外周血中SOCS3及TNFα水平进行对比。 结果 UC患者(AUC组及RUC组)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同时RUC组患者肠道乳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TNFα、SOCS3可能参与UC的病程,其在UC患者中存在高表达现象,可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出现紊乱,最终引发人体多部位的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疾病 ,病情轻重不等 ,多反复发作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多见于青壮年 ,亦可见于儿童或中年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涉及免疫异常 ,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和变态反应及遗传、感染、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神经内分泌肽等因素有关 ,尤其是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 ,近几年取得的成绩非常喜人。现就有关 UC微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1 微生物学研究现状1.1 细菌学 U…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NEC提供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为NEC模型组并在出生48h起每日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对照组,都未添加双歧杆菌;D组为对照组并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各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开始造模后,A、B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A组程度较轻。A、B、C和D组肠组织损伤评分(^-x±s)分别为1.88±0.84、3.13±0.84、0.63±0.52、0.50±0.54,各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肠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仍高于C、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球菌比值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各组间新生鼠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杆球菌比值,G^+杆菌、G^+球菌数及其占肠道总菌群数的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除B组杆菌数外,与实验前相比,各组新生大鼠实验结束后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数、杆菌数、G^+杆菌数、G^+球菌数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A、B组肠道杆球菌比值和G^+杆菌数占肠道总菌群数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南京地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原体特点,并观察益生菌辅助治疗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87例NEC早产儿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体特点,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EC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革兰阴性菌是NEC早产儿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5株,27.78%)和大肠埃希菌(21株,23.33%)。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粘菌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益生菌干预后的NEC早产儿血清IL-1β、IL-10、TNF-α水平及TLR4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患儿(均P0.05)。发病前3 d内输血、新生儿窒息、益生菌干预、非营养性吮吸、腹膜炎、败血症、加奶速度、PDA均是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其中发病前3 d内输血、新生儿窒息、加奶速度、PDA是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NEC早产儿的主要致病菌,益生菌干预可有效降低NEC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于NEC早产儿的治疗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同时需关注影响NEC早产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慢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一种主要类型,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复杂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抗炎治疗、免疫调节为主。虽然这些治疗手段能改善UC的症状,但临床疗效有待提升。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肠道菌群的代谢通过调控炎症、细胞生长、内环境稳态等方式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胆汁酸和三甲胺氮氧化物)对U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以及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疗法应用于UC的防治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宝乐安(酪酸梭菌CGMCC0313.1散剂)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方法将胎龄在28—35周的早产几9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出生后即喂服宝乐安,500mg/次,2次/d;对照组仅予原发病治疗。全部早产儿观察NEC的发病率及轻重程度、病程时间、NEC并发肺部感染及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予大便培养进行病原菌的检测。结果预防组的早产儿在NEC的发病率及轻重程度、病程时间、NEC并发肺部感染、体重增长、病原菌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检出情况等方面与对照组的早产儿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服用宝乐安可以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并能缩短NEC的病程,减轻NEC病情,降低NEC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有助于早产儿体重的恢复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