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10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3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充实青龙斑生物学研究文库,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青龙斑苗种培育于2012年6~8月期间进行。水温为(30±1)℃,盐度为28±1。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40日龄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消化系统发育可划分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0至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管,卵黄囊大,椭圆形,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口腔中出现鳃弓的雏形,3日龄仔鱼食道由2~3层的复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形成较低的褶皱;胃与小肠和食道的分界明显,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肠道分化,肛门开通体外,开始摄食;肝细胞团和胰腺细胞团形成。4~5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6日龄之后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已经完全被吸收,前、中、后肠和直肠区分明显,肠黏膜上皮中出现少量的杯状细胞,由肠腔面向深层依次可以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肌层不明显。至25日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较为完善。38日龄时,胃、幽门盲囊、肠以及直肠各段分界明显,黏膜褶皱高度为前肠中肠后肠;肌层厚度为后肠前肠中肠;消化道和消化腺组织结构与成鱼基本相同。青龙斑的消化系统发育和分化是与其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同步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栖息于昆明禄劝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在2008年6月和12月(夏季和冬季)分别对自然环境中缅树鼩的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等消化道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中缅树鼩的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冬季最大;中缅树鼩在受到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胁迫下,通过调节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中缅树鼩的消化道在冬季和夏季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及消化对策对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赤链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赤链蛇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观察。5-HT在其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胃幽门部其次,食道和胃体最低。在整个消化道中,均可见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闭合型5-HT细胞,且主要分布于食道、胃部和直肠;开放型5-HT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集中分布于小肠各段,在其余消化道各段偶见。本文总结了蛇类消化道5-HT细胞分布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赤链蛇的生活环境和合件.对苴消化谱5-HT细朐的分布密席讲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探索爬行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分泌类型,以改良龙桂开银染法对巴西彩龟、无蹼壁虎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动物从食管到大肠都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均在胃幽门或十二指肠有突出的分布密度高峰,在小肠末段或大肠始段有次分布密度高峰,巴西彩龟在食管还有第3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多数为毛笔头样、高脚杯状、锥体形、长梭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多数嗜银细胞可见有明显的突起伸向管腔方向和向管腔释放分泌颗粒的现象,少数可见有伸向基膜或其周围的突起和向基膜或其周围释放分泌颗粒现象,这提示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有闭合型和开放型两种,但更多的是开放型. 相似文献
7.
动物消化道栖息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它们与动物的生理和代谢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物的演化与多样性受到动物生存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而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也可以影响到动物的进化, 这种寄生与被寄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二者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概述了动物与消化道微生物进化关系及不同动物的消化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并探讨了动物与消化道微生物群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联系以及不同动物中消化道优势微生物, 我们发现尽管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具有多样性, 但大多数动物消化道70%-90%的微生物群落仍然来自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 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菌门在分解复杂碳水化合物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指出当前研究应考虑到动物和消化道微生物进化趋势的定义、进化速度以及动物与消化道微生物间存在的竞争与合作等因素对于二者进化关系的影响, 以便于验证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穿山甲消化道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结果中国穿山甲消化道5-HT细胞在胃幽门部密度最高,食道、胃贲门部和胃体中未见分布。肠道5-HT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依次减少,至大肠又显著升高(P〈0.01)。5-HT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圆形、椭圆形和锥形,肠上皮中锥形5-HT细胞通过顶部较长的胞突通向肠腔,基部较宽的胞体与固有层相接触。结论中国穿山甲消化道5-HT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中国穿山甲消化道中5-HT细胞的分布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
温度与光周期是环境季节性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因子及时间变化指示标志,对动物的形态、生理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白头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温度与光周期对其体质量、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分析了能量收支与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关系.将28只白头鹎(12雄16雌)分为4组:暖温长光组(30℃,16 L8 D;3雄4雌)、暖温短光组(30 ℃,8 L16 D;3雄4雌)、低温长光组(10 ℃,16 L8 D;3雄4雌)和低温短光组(10 ℃,8 L16 D;3雄4雌).结果表明: 低温与短光照可促进白头鹎的体质量、摄入能及同化能明显增加,同时温度与光周期的交互作用对白头鹎的摄入能及同化能影响显著.低温条件下,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质量及干质量明显增加.残差分析表明,小肠与总消化道的长度及干质量与摄入能和同化能显著相关.表明低温与短光照下白头鹎通过增加体质量、能量摄入和改变消化道形态来应对严酷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