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17篇 |
免费 | 3185篇 |
国内免费 | 1765篇 |
专业分类
212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9篇 |
2024年 | 362篇 |
2023年 | 422篇 |
2022年 | 494篇 |
2021年 | 583篇 |
2020年 | 682篇 |
2019年 | 503篇 |
2018年 | 350篇 |
2017年 | 386篇 |
2016年 | 443篇 |
2015年 | 516篇 |
2014年 | 993篇 |
2013年 | 697篇 |
2012年 | 891篇 |
2011年 | 1086篇 |
2010年 | 828篇 |
2009年 | 1015篇 |
2008年 | 1148篇 |
2007年 | 860篇 |
2006年 | 786篇 |
2005年 | 796篇 |
2004年 | 764篇 |
2003年 | 636篇 |
2002年 | 652篇 |
2001年 | 656篇 |
2000年 | 558篇 |
1999年 | 525篇 |
1998年 | 391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393篇 |
1995年 | 360篇 |
1994年 | 352篇 |
1993年 | 280篇 |
1992年 | 267篇 |
1991年 | 217篇 |
1990年 | 227篇 |
1989年 | 181篇 |
1988年 | 93篇 |
1987年 | 72篇 |
1986年 | 59篇 |
1985年 | 117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就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作用的不同时间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T)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随给予PHA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对照组<24h组<48h组<72h组;淋巴细胞γ-GT活性于24h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随着PHA作用时间的延长其γ-GT活性逐渐下降,即48h组与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而72h组却低于对照组(P<0.001)。可见PHA在小鼠体内对γ-GT活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在冰冻切片上,检测了胎儿不同组织和器官内带γδ和αβ受体的T细胞(TCR)的分布,结果发现TCR细胞的分布与,般T细胞不同,有相对固定的分布区,如胸腺内TCR细胞主要分布在皮筋质交界处和髓质部;脾脏内的γδT主要位于边缘区,而αβT主要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在红髓和血窦两种细胞共存;淋巴结内只有少数TCR细胞位于滤泡间或副皮质,滤泡内则未见。消化管内的TCR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的固有膜,而胃、大肠和阑尾的固有膜内很少见;肝内TCR细胞主要集中在血管和血窦周围;皮肤切片内的少数TCR细胞见于真皮内,表皮基底层细胞内未见。这些细胞在胎儿期的免疫皮应及其生理功能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细胞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合成、存在于细胞膜或胞外、可促进细胞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以及病毒感染、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细胞粘附分子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体的重要生理过程和病理机制,并为肿瘤、AIDS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是多细胞生物的重要功能分子,在形成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细胞的游走与运动、机体的发育与成长、伤口的愈合、神经的再生、病毒感染、肿瘤转移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纤维连接素(Fn)、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角蛋白(CK)和神经特异性烯醇蛋白(NSE)5种抗体对63例正常人垂体前叶内滤泡星状细胞(FSC)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人FSC内26.9%S_(100)阳性,9.3%GFAP阳性,63.8%两者都为阳性。CK、NSE和Fn均为阳性。从而提示了FSC来自神经外胚层的原始细胞而非Rathke's囊上皮的残留。 相似文献
7.
8.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有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转换定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内,这三大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了分子进化的研究阶段,生物能力学方面出现了Mitchell学说,虽然这个学说仍待修正完善。相比之下,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却是缓慢的。然而,最近十年内,由于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细胞周期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转染FL和/或TPO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系对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 建立了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系共培养体系.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 在CD34+细胞不同体外培养体系中取样测试细胞总数、CD34+细胞百分率和CFC(包括CFU-GM 和BFU-E). 结果表明, 在8种不同组合的培养体系中, 转基因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较无基质液体培养体系对细胞总数, CFC, CD34+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扩增效应, 其中以SCF + IL-3 + HFT扩增效果最好, 分别扩增了(893.3±52.1), (74.5±5.2)和15.7倍. CFU-GM和BFU-E在第2周时达扩增高峰, 扩增倍数分别为(78.1±5.5)和(57.0±19.7). LTC-IC测定结果显示, 只有SCF + IL-3 + FL + TPO和SCF + IL-3 + HFT组有LTC-IC的存在, 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上述结果提示, 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系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协同其他细胞因子增强对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