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篇 |
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8至2023年,对广东省一些热点区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野外调查,共采集到100余个地点的1210号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鉴定后,确认8个物种系广东省分布新记录种,分别为吴氏肥螈(Pachytriton wuguanfiii,采集于连南大鲵保护区)、强婚刺铃蟾(Bombina fortinuptialis,采集于信宜大雾岭)、湘南角蟾(Boulenophrys xiangnanensis,采集于连南大鲵保护区)、务川臭蛙(Odorrana wuchuanensis,采集于阳山江英镇林场)、湘琴蛙(Nidirana xiangica,采集于连州大东山)、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采集于乳源南岭)、南蹼趾壁虎(Gekko palmatus,采集于肇庆鼎湖山)和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采集于乳源南岭).这些新记录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广东省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同时也表明对广东省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记述纹石蛾科弓石蛾亚科1新纪录属,美赛弓石蛾属Maesaipsyche,及1新种,即细齿美赛弓石蛾Maesaipsyche serrulata Sun et Yang ,sp.nov.(广西),其阳具缺阳基侧突而与Maesaipsyche mekongensis Mey相似,但新种中附肢背缘近端部具齿突、外侧缘具细齿.并记述绒弓石蛾属Parapsyche 1新种,即北京绒弓石蛾Parapsyche beijingensis Sun et Morse,sp.nov.(北京),该种肛上附肢与第10节完全愈合,阳具特别发达,与Parapsyche kchina Schmid相似;但新种阳茎基背突为1对瘤状突,其上着生短刺,阳茎基背突上方具1兜状结构,背面观时端部膨大成圆盘.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4.
5.
云南与川、黔、贵等邻近省区都属于东南亚的一部分。依据爬行动物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把云南爬行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化与东南亚甚至南亚的爬行动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可能为解决东南亚及云南爬行动物某些类群的起源这一共同性问题,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本文将印度半岛、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现生爬行动物与世界范围的相同科级阶元的分布进行比较,并以古地质、古地理演变资料推论科级阶元同祖先起源地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邻近岛屿,云南高原及邻近地区爬行动物的科属种进行比较,以探讨地区间差异的规律性。运用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观点阐明其物种或类群的迁移规律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祝梦怡;魏淑婷;冉江洪;林玉成;毛夜明;马晓龙;邱瑞军 《四川动物》2019,38(6):703-713
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资源状况,2018年7—9月对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开展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60余号,隶属于12目88科255属305种。经统计,在物种组成上,保护区昆虫以鳞翅目Lepidoptera(158种)、鞘翅目Coleoptera(76种)和半翅目Hemiptera(40种)为主,种数占比分别为51.80%、24.92%和13.11%,其他类群(31种)占比10.17%。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昆虫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在鳞翅目中最高(分别为23.798、0.042和2.775),鞘翅目次之(分别为11.369、0.026和1.273),其他类群较低;在均匀度上,半翅目最高(0.021),其次为鳞翅目和直翅目Orthoptera(均为0.018),第三为鞘翅目(0.017),其余类群较低。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种(211种)为主,广布种(53种)次之,古北种(41种)最少,占比分别为69.18%、17.38%和13.44%。若不计广布种,保护区昆虫区系成分以东洋种占绝对优势,古北种较少,二者占比分别为83.73%和16.27%。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类型作了初步归纳整理,并附录了保护区昆虫名录。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爬行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 研究历史 早在 19世纪初就有许多外国人多次来甘肃采集动物标本 ,或加以描述记载 ,如A .G櫣nther(1896 )记录蜥蜴 1种 ,L .Stejneger记录蛇类 3种、龟 1种 ,N .G .Gee (192 6~ 1930 )记录蜥蜴2种 ,V .Bedriaga (190 7~ 1912 )记录蜥蜴 6种、蛇 1种 ,Nikolski (1915 )记录蜥蜴 4种 ,C .H .Pope (1935 )记录蜥蜴 8种。 194 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内学者在爬行动物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省内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主要分散在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兰州医学院及庆阳师专等大专院校。常麟定 (196 0 )首先对武山的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8.
9.
1868-1902年间,法国神甫韩伯禄系统研究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动物区系,发表新种数百个。他所采集和研究的动物标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动物标本收藏,现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经过1年多对内伶禁仃岛兽类资源和保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岛有兽类19种,隶属6目7科,其优势种有猕猴、穿山甲、普通伏翼、褐家鼠、小家鼠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猕猴、穿山甲和水獭等3种。阐述了该岛兽类区系组成、特征和水獭种群的分布及保护,并提出了内伶仃岛兽类资源管理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