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2.
核算区域食物消费及其资源环境代价对优化区域食物供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调整食物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2018年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一手数据,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与结构的基础上核算其生态足迹。主要结论如下:(1)“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82.44 kg人-1 a-1,全年区域食物消费总量达36.90万t,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占比74.4%,约是动物性食物(25.6%)的2.91倍;消费结构中,蔬菜占比最高(29.4%),其次是青稞(20.7%)和奶类(15.3%),肉类消费以牛羊肉为主(88.4%);(2)区域食物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总量高达41.41万hm2,是“一江两河”所在三市(拉萨、日喀则和山南)耕地面积的2.48倍,肉类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最大(51.1%);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有30.8%来自外地,其中以甘肃、青海、新疆三地居多。 相似文献
3.
4.
为探清我国东南部农区内蚂蚁物种多样性,本研究共设置86个采样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选择农田、草地和人工林3种生境,每种生境设置3个重复样地,每个重复生境设置5个1 m2的重复采样样方,用吸虫器采集样方内的地表蚂蚁。结果表明:在我国东南部农区共采集鉴定地表蚂蚁30 077头,隶属于7亚科49属155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共采集蚂蚁5亚科34属93种,其中优势种3个,常见种9个,稀有种81个;华南地区采集蚂蚁7亚科42属124种,其中优势种2个,常见种11个,稀有种111个。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华南地区个体数目最多的物种,占个体总数的39.40%;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生境内蚂蚁群落的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人工林>草地>农田,个体密度和优势度指数人工林生境最低;两个地区3种生境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0.2437~0.6581,处于极不相似至中等相似水平。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农区蚂蚁种类丰富,在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红火蚁在华南地区入侵扩散严重,亟需治理;农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生境差异影响蚂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的蚂蚁群落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萧山围垦农区小型兽类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夜法对萧山围垦农区小型兽类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呈前峰型曲线的种群有黑线姬鼠、小家鼠和褐家鼠(室内),呈后峰型曲线的种群有臭Qu和褐家鼠(室外)。黑线姬鼠季节消长规律与农区作物类型、小兽群落组成、冬季死亡率和怀孕率等因素有关,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在浙江省安吉县采集了相邻的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分析土壤水溶性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分析土壤总有机碳的波谱特征,研究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 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增加,而WSOC、MBC、ROC、WSON和MBN显著下降.天然灌木林和板栗林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主.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后,土壤有机碳中的烷氧碳和羰基碳比例显著下降,而烷基碳和芳香碳比例以及A/O-A值和芳香度均显著增加.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2007年4月和6月在西藏山南、日喀则地区及拉萨市农区进行鼠密度和鼠种调查.采用铗夜法,共捕鼠169只,隶属2科4属5种,分别为小家鼠、黄胸鼠、白尾松田鼠、藏仓鼠和长尾仓鼠.白尾松田鼠为该区农田优势种,其组成比例为93.44%;黄胸鼠为山南地区农舍区的优势种,组成比例为82.35%.在日喀则农舍区则只捕获有小家鼠.山南和日喀则地区4月农田的平均捕获率分别为2.06%和7.43%;农舍区的平均捕获率分别为9.77%和9.15%.6月山南地区农田的平均捕获率为5.37%,显著高于该地4月的捕获率.西藏农区的白尾松田鼠在4月开始进入繁殖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农区稻田稗草分类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中国15个省和1个直辖市的206份稗属(Echinochloa)植物种子分别播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获得了206份子代样本及其21项形态性状数据,基于这些形态性状对206份稗属植物样本进行了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从206份稗属植物样本中鉴别出了形态性状相对一致的8个分类群(G1-G8),依次对应于湖南稗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e,2份样本)、水田稗(E.oryzoides,5份)、细叶旱稗(E.crus-galli var.praticola,6份)、硬稃稗(E.glabrescens,14份)、光头稗(E.colona,2份)、长芒稗(E.caudata,16份)、孔雀稗(E.cruspavonis,8份)、稗复合群(稗原变种E.crus-galli var.crus-galli、稗的变种无芒稗var.mitis、短芒稗var.breviseta和西来稗var.zelayensis,共150份),还有3份样本没有聚合成组。它们依次占总样本量的0.97%、0.97%、2.42%、2.91%、3.88%、7.77%、6.80%、72.81%和1.46%,反映出中国主要农区稻田稗属植物主要以稗及其变种为主;(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9个数量性状,包括叶长、叶宽、圆锥花序长度、总状花序长度、小穗芒长、小穗长度、第1颖长度/小穗长度、主茎直径和株高,在稗属植物的8个分类群(G1-G8)之间有显著差异;(3)根据8个分类群之间的形态性状特点及差异,给出了鉴别中国主要农区稻田稗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4)由于细叶旱稗具有总状花序简单、小穗无芒、叶较宽、植株高大、小穗紫黑色等独特形态性状,在206份稗属植物样本的聚类图上单独聚成一组,故建议将细叶旱稗作为独立种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