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摸清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开挖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鱼类物种资源家底, 文章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用刺网对20个断面作了采集, 获得鱼类标本13379尾, 经鉴定有60种, 隶属于8目17科45属。其中, 鲤形目有2科28属41种, 鲈形目7科8属8种; 洄游鱼类2种, 河口鱼类8种, 其余均为淡水鱼类。IRI≥1000的优势种合计有9种, 刀鲚(Coilia nasus)是5条河流共有的优势种。ABC曲线反映除金汇港外, 其他河流总体上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 鱼类群落受到了严重干扰。βc指数和βr指数均反映浦东川杨河与大治河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大, 浦南金汇港与龙泉港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小。20个断面可分为3组, D1和Z2断面为组Ⅰ, 金汇港、龙泉港和除Z2断面的大治河为组Ⅱ, 川杨河和除D1断面的淀浦河为组Ⅲ, 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刀鲚、鲫(Carassius auratus)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研究认为, 这5条人工骨干支流保存了比黄浦江源头、干流及自然支流更多的鱼类物种资源, 人口密度可能是造成所在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出现明显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 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 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 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 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 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 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 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 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 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 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 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 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 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相似文献   
3.
李雪健  唐文乔  赵亚辉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336-5451
海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之一, 为评估中线工程引发海河流域鱼类入侵的风险, 本研究统计了南水北调引水区和受水区海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差异, 采用水生生物入侵能力筛查系统(aquatic species invasiveness screening kit, AS-ISK)和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筛选引水区有入侵风险的鱼类物种, 并用MaxEnt模型预测有入侵风险的鱼类物种在海河流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 丁鱥(Tinca tinca)、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是具有高入侵风险的鱼类, 另有3种鱼类具有中入侵风险, 均需重点监控; 而具入侵风险鱼类的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 海河流域南部的徒骇马颊河水系、海河水系的漳卫南运河以及环渤海地区的河流是极易发生鱼类入侵的水域。因此在海河流域高入侵风险水域应开展持续性的水生生物监测, 针对具有高入侵风险的鱼类应进行早期筛查, 此外在水资源利用和分配上应加强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鱼类入侵的发生, 还应尽快开展针对东线工程的鱼类资源调查和入侵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 对200尾刀鲚(Coilia nas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的消化道和鳃微塑料作了分析, 对其中50尾消化道样本消化道壁和内含物微塑料进行了分布分析。结果显示, 在5种各40尾鱼体内共检出微塑料537个, 平均检出率83.0%、平均丰度(2.69±2.74)个/尾, 各河流间分布差异显著。消化道微塑料检出率(70.50%)和丰度[(1.84±2.31)个/尾]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鳃微塑料检出率(49.00%)和丰度[(0.85±1.20)个/尾]。在5种各10尾鱼的消化道壁和内含物中分别检出微塑料78和40个, 消化道壁的微塑料检出率(70.0%)和丰度[(1.56±1.63)个/尾]均显著高于内含物微塑料检出率(42.0 %)和丰度[(0.80±1.14)个/尾; P<0.05]。检出的微塑料以纤维状(53.07%)和碎片状(33.15%)、黑色(41.90%)和红色(25.33%)及≤1 mm(83.80%)占比最高。但鳃部的纤维状(59.76%)、消化道内的黑色(43.48%)占比更高, 消化道壁上黏附的则主要为碎片状(43.59%)和黑色(43.59%)微塑料。微塑料中检出了12种化学成分, 赛璐酚(40.9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48%)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12.05%)为主要聚合物类型。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黄浦江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的微塑料检出率和丰度均略高于上海自然水域, 优势微塑料类型差别明显, 居民生活用品和农用薄膜废弃可能是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华东中南部山区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阐明其在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位置, 研究先后5次对本地区所属长江下游、鄱阳湖、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水系的132个河段作了实地调查, 采集鱼类标本13000余尾。结合标本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 发现华东中南部山区自然分布的纯淡水鱼类有5目22科99属255种, 其中有鲤形目182种、鲈形目40种、鲇形目27种、合鳃鱼目4种和胡瓜鱼目2种。特有鱼类多达58种, 包括鲤科20种、虾虎鱼科17种、腹吸鳅科16种、鳅科2种, 及沙鳅科、爬鳅科和钝头科各1种, 主要发现于韩江(20种)、闽江(20种)和瓯江(16种)等南部水系。6个水系之间的物种相似度在50.8%—79.8%, 全部9种拟腹吸鳅属及7种缨口鳅属中的6种集中分布于本地及邻近区域。区系分析显示, 江河平原鱼类所占比例, 从北面水系的50.0%逐渐下降到南部水系的40.0%, 暖水性鱼类则从南部水系的32.5%下降至北面水系的15.6%。文章认为: 南岭—武夷山—洞宫山山脉是东洋区南东亚亚区华南小区与华东小区的分界线, 南面的闽江和韩江水系属于华南小区, 此线以北属于华东小区; 鉴于区域内特有种多又是属级分化中心等特点, 将包括闽江、韩江在内的福建及广东南部水系定名为华南小区的闽粤分区, 瓯江、钱塘江至长江下游水系定名为华东小区的浙苏皖分区, 鄱阳湖水系则是华东小区赣湘分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7.
为探明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聚结构, 文章分析了2017—2019年鳗苗汛期用定置张网采集的11870网次鱼类样本。结果显示, 样本中包含兼捕鱼类114388尾, 经鉴定有54种, 隶属13目27科46属。其中, 鲈形目占总种数的40.74%, 海洋性、肉食性、底层和小型鱼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4.44%、74.07%、70.37%和48.15%。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为第一优势种, 数量占比达77.07%; 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刀鲚(Coilia nas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也是个别年份的优势种。根据各月份间鱼类的群聚差异可将3月和4月、1月和2月各组合成1个组, 两者的主要特征种分别有5种和6种, 主要分歧种有10种。兼捕鱼类的平均体长仅(73.77±38) mm, 早期资源占总样本数的96.65%, 许多是当地经济鱼类的幼体。样本中有鳗苗16470尾, 3年平均的兼捕损伤率7.58, 高于6年前的损伤率, 鳗苗捕捞对其他鱼类幼体的损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