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33篇
  18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选择28S rDNA D2区基因,针对GenBank中姬小蜂科总计542条相关序列,借助Blast Align、MUSCLE及TNT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亚科水平的姬小蜂科快速DNA分类鉴定方法。建树结果对目前分类系统中姬小蜂科4亚科分类体系(Bouek,1988)予以支持;综合分析结果基本支持对于姬小蜂亚科以及灿小蜂亚科的分族、分属方法。同时对地位不明的两属Anselmella和Ophelimus的分类学地位提出了假设。  相似文献   
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利用产卵选择试验研究了15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梨小食心虫受孕雌虫的产卵引诱活性。室内试验表明:受孕雌虫对不同挥发物的产卵选择趋性不同,其中对叶醇和己酸丁酯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选择趋性。为验证寄主挥发物对受孕雌虫的实际诱捕效果,进行了田间诱捕试验。结果发现,挥发物中己酸丁酯、苯甲腈、叶醇、E-2-己烯醛以及乙酸己酯诱捕到的雌虫均为受孕雌虫,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及其他物质,其中己酸丁酯的平均诱捕量最多,苯甲腈次之,E-2-己烯醛、乙酸己酯这两种物质的平均诱捕量分别为第三、第四,叶醇的诱捕量低于乙酸己酯,其余物质的诱捕量均较低。综合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发现,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受孕雌虫的引诱作用也随它们之间的作用距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M16添加牛磺酸和EDTA支持昆明白小鼠体外受精并发育至囊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证明了通过添加2.5mmol/L的牛磺酸和0.1mmol/L的EDTA至M16培养液中,可支持昆明白小鼠的体外受精(IVF),并支持受精卵突破2-细胞阻滞发育至囊胚期。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牛磺酸和EDTA在昆明小鼠早期胚胎发育和克服2-细胞阻滞中起关键作用。Abstract:The results of our early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2-cell block can be overcome by culturing zygote in modified M16 ,modified CZB and TE medium.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aurine and EDTA play key role in overcoming 2-cell block in Kunming mous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taurine and EDTA to M16 medium can support the IVF and develoment to blastocyst in vitro in Kunming strain mice.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M16 medium added with taurine and EDTA can be used in both IVF and culture medium to overcome the 2-cell block of embryo development in Kunming strain mouse.  相似文献   
4.
1998年4-5月作者在甘肃省南部地区考察,获得陆生贝类标本一批,经鉴定发现2新种,即大河腹皱螺Gastroptychia dahensis sp.nov。和清河倍唇螺Diplommatina qinghensis sp.nov.,隶属于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环口螺科,腹皱螺属,倍唇螺属。文中对新种形态特征,栖息环境进行了记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乔慧捷  胡军华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56-607
生命形成的过程极其漫长, 经历了地球系统复杂的沧海桑田变化。当前人类所观察到的物种分布格局的形成除了由物种本身特征决定外, 还受到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各种随机事件的影响。受限于实验条件、时间、经费、人力等诸多因素, 我们尚无法完整地观察并记录到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全过程, 只能通过片段化数据来推测该过程。信息科学中包括数值模拟在内的仿真技术以其高效、可控及全过程记录等优势, 能从某种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部分数据黑箱问题。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及在物种多样性研究中应用的特点, 列举了物种生态位、扩散模式、种间互作及物种分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数值模拟研究, 基于已有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如何综合上述数值模拟研究构建虚拟物种、气候和场景来解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并阐述了数值模拟在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房山大足鼠耳蝠食鱼性及回声定位信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足鼠耳蝠 (Myotisricketti)具有食鱼蝙蝠的形态特征 ,但食鱼习性待考。以北京房山种群为对象 ,夜间在洞口悬挂雾网 ,捕获取食返洞大足鼠耳蝠共 18只 ,胃检发现 7例全为鱼类 (宽鳍 ,鲫鱼和洛氏 ) ,10例以鱼类为主 ,仅 1例全为昆虫。室内实验观察到捕鱼行为 2 5 6次 ,成功率 12 5 %。如此 ,该种具食鱼习性的猜测得到证实。回声定位信号属调频型 ,扫频范围从 6 7 4 0kHz到 2 3 6 3kHz ,主频 (38 2 1± 1 18)kHz ,声信号时程 (2 5 8± 0 34)ms。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广西弄岗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7±130.20 m.黑叶猴对家域面积的利用表现出雨季明显小于旱季的季节性变...  相似文献   
9.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级、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m以上、1000m左右、450~700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相似文献   
10.
问题106-110.所有的生物通过无性或有性两个过程之一繁殖。这两个过程都涉及遗传物质的复制——在无性繁殖中产生与亲代完全一样的后代,在有性繁殖中产生与亲代不同后代(两个不同亲代的配子结合)。在真核细胞DNA繁殖由细胞周期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