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79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沙棘沿海拔梯度的群落组成和表型变异的规律。为此,在拉萨河谷上段沿海拔梯度由东向西设置了4个样带:3850m、3950m、4050m和4200m,每个样带设置2至3个10m×10m的样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记录了每个样方内林下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样方内的沙棘盖度、海拔、样方与河岸的实际距离,并用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去势对应分析)]排序方法对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行排序分析。随机抽取了每个样方内的20个江孜沙棘植株个体,测定其胸径、基径、株高和叶片长度,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变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孜沙棘在拉萨河谷内的主要生境分为4种类型,即:河边砾石滩地、河阶草滩、河边草甸和河边林缘,样方排序结果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同时,江孜沙棘植株的基径、胸径和高度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而叶片长度与海拔之间无显著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江孜沙棘而言,海拔所代表的综合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和表型有显著的影响,而局部光照可能也是影响其表型特征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2.
宋晴晴  龚燕兵 《生物资源》2023,45(5):403-411
传粉者是花蜜微生物的重要传播载体,驱动了花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微生物在花蜜中定殖后,能够改变花蜜质量和花信号,间接影响传粉者觅食决策和适合度,也能通过直接作用影响传粉者健康。本文总结了传粉者对花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花蜜微生物对传粉者觅食行为和适合度的改变,最后阐述了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花蜜微生物和传粉者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西藏地区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感染结核科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64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中发热、头痛病例较高,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症占总病例数比例高达53.1%(34/64).脑脊液改变:蛋白(0.16-7.5)g/L,平均(2.13± 1.61)g/L;糖定量(0.2-4.0)mmol/L,平均(1.49± 0.96)mmol/L;氯化物(92.3-124.7) mmol/L,平均(106.8± 7.51) mmol/L.头颅影像异常29例(45.3%),其中脑积水25例(39.1%),脑梗死2例(3.1%),脑膜增厚2例(3.1%).64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46例(72%),在院死亡8例(12.5%),自动出院10例(15.6%).结论:西藏地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以成人为主,在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方面有自身地域和民族特点,及时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解析可为黑斑原鮡的保护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D-loop区)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了黑斑原鮡的线粒体序列特征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关联。结果显示:黑斑原鮡Cyt b基因序列长度为1 138 bp,(A+T)含量(59.5%)高于(C+G)含量(40.5%);检测到突变位点32个,其中单突变位点26个,简约信息位点6个;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1个体数最多,占总检测个体数的69.44%;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09±0.05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1±0.000 11),Tajima’s D中性检验值为-2.532 91,中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1)极显著负值。结果还显示:D-loop区基因序列长度为893 bp,(A+T)含量(64.31%)高于(C+G)含量(35.69%);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5个,包括单突变位点21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检测到23个单倍型,Hd为(0.701±0.028),Pi为(0.001 67±0.000 28),单倍型Hap 1和Hap 3的个体数较多,分别占45.14%和30.56%;D-loop基因Tajima’s D中性检验值为-2.366 38,中性检验结果显示(P<0.01)极显著负值,表明该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黑斑原鮡种群的Cyt b和D-loop区基因适合进行黑斑原鮡的种内遗传分析,且D-loop区基因更具有进化优势,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黑斑原鮡遗传育种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 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沙棘沿海拔梯度的群落组成和表型变异的规律.为此,在拉萨河谷上段沿海拔梯度由东向西设置了4个样带:3850 m、3950 m、4050 m和4200 m,每个样带设置2至3个10 m×10 m的样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记录了每个样方内林下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样方内的沙棘盖度、海拔、样方与河岸的实际距离,并用DCA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去势对应分析)] 排序方法对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行排序分析.随机抽取了每个样方内的20个江孜沙棘植株个体,测定其胸径、基径、株高和叶片长度,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变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孜沙棘在拉萨河谷内的主要生境分为4种类型,即:河边砾石滩地、河阶草滩、河边草甸和河边林缘, 样方排序结果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同时,江孜沙棘植株的基径、胸径和高度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而叶片长度与海拔之间无显著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江孜沙棘而言,海拔所代表的综合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和表型有显著的影响,而局部光照可能也是影响其表型特征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6.
【背景】垫状点地梅作为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垫状植物,其叶际和内生微生物对适应极端环境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目的】探究垫状点地梅叶际和叶内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生存状态个体之间的微生物差异。【方法】采用纯培养方法分离和纯化3个不同地区垫状点地梅叶际和叶内的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并用16S rRNA基因和ITS区域序列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最终得到叶际微生物350株,鉴定为22属49种,优势种为Penicillium sajarovii;内生微生物274株,鉴定为19属45种,优势种为Bacillusmycoides;两者的优势属均为Penicillium。垫状点地梅叶际和叶内之间及不同生存状态个体之间微生物的α多样性大多无显著差异,各群落间的成员也有重叠,但物种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垫状点地梅叶际和叶内有着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资源,来源于不同生存状态的个体或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物种组成差别较大,微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选择偏好形成了不同的群落模式。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群落之间同样存在高比例的共有菌株,这些共有菌株的异养方式和生态位并不固定,可兼共生和腐生生存,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摸清四川省青川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并评估入侵风险,为青川县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和生态安全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样线法、样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官方公布名单,开展青川县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对入侵植物科属种的组成、原产地、植物生活型、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共筛选出44个指标,以传入定殖风险、扩散风险、潜在危害与影响、危害控制这4个方面为切入点,构建青川县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对青川县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青川县共有32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属于12科25属,以菊科为最多,有13种,占总种数的40.6%,禾本科和茄科次之,均为3种,占总种数的9.4%;原产地为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占总种的62.5%;外来入侵植物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最多,有14种,占总种数的43.8%;根据入侵等级将外来入侵植物分为极高风险类(Ⅰ级)3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喜旱莲子草和土荆芥)、高风险类(Ⅱ级)6种、中风险类(Ⅲ级)10种、低风险类(Ⅳ级)13种。外来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车流量大的高速路口、各乡镇间必经的车道两侧、人类活动频繁的居住地,而在崎岖小路两侧和管理严格的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少。【结论】 青川县外来入侵植物分布范围较广,风险水平不同,需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进行分类施策和分区分级管理,科学防控,最大限度保护青川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背景】 细菌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会对湖泊的环境变化产生高度响应。班公湖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海拔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目前鲜见对班公湖细菌的研究。【目的】 探究班公湖水体细菌多样性和群落分布格局,于2023年9月对阿里地区班公湖东岸、西岸、湖心、湖底4个区域共计20个样点进行采样。【方法】 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样品分析,通过α多样性分析认识细菌群落之间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衡量班公湖水体理化因子与α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得到14 886条OTU,已注释的OTU分别属于47门470属。班公湖水体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组成。α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班公湖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高,群落结构较为复杂。Spearman相关系数表明,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与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 EC)是影响班公湖水体细菌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 阐明了班公湖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并揭示了水体理化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未来班公湖的收缩或扩张变化后的水体细菌群落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peptide,Aβ)与细胞膜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病(Alzheimer disease, AD)重要的风险因素。模型膜研究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更新持续至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Aβ插膜后聚集状态与Aβ融合到脂质体膜聚集状态的差异,Aβ插膜后形成微通道的时间及与磷脂成分的关系等。本文试图解析这两个问题,同时,系统地总结出常用的和更新的模型膜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单层膜插膜及电镜样品的制备,脂质体制备方法的改进,脂质体膜上Aβ42经过高盐及酸清洗后的Western 印迹检测,ANTS-DPX研究脂质体泄漏等。研究结果显示:(1)胞外及膜内Aβ42单体与脂质体膜作用后的聚集状态存在差异,Aβ42单体插膜后更容易聚集成纤维,而膜内融合的Aβ42呈现寡聚体形式;(2) Sepharose CL-4B柱过滤比微型挤出器制备的脂质体更加均一分散;(3)Aβ42在膜上形成微通道很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与脂质体的磷脂种类相关。这些方法为Aβ42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用的研究手段,同时也为其他膜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办法。研究结果使β淀粉样蛋白代谢过程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0.
洪甜  罗庆华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4):1363-1373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抵抗噬菌体、质粒等外源遗传物质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该系统利用一种特殊的RNA(CRISPR RNA,crRNA)指导的内切酶来切割与crRNA相互补的外源遗传物质,从而阻碍外源核酸的侵染。根据效应复合物组成形式的不同,CRISPR-Cas系统分为1类(Ⅰ型、Ⅳ型和Ⅲ型)和2类(Ⅱ型、Ⅴ型和Ⅵ型)两大类。目前已发现多个CRISPR-Cas系统具有非常强的特异靶向RNA编辑能力,如Ⅵ型CRISPR-Cas13系统和Ⅲ型CRISPR-Cas7-11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系统在RNA编辑领域应用日渐广泛,使其成为基因编辑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靶向RNA的CRISPR-Cas系统的组成、结构、分子机制以及其潜在应用,这为更好地研究该类系统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后期开发为稳定的基因编辑工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