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额济纳绿洲四道桥超级站为研究区,结合2018—2019年涡度通量、气象数据和2017—2020年Sentinel-2遥感影像,分析通量塔总初级生产力(GPP)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估12种遥感植被指数对柽柳灌丛长势模拟和关键物候参数提取的适用性。采用7参数双逻辑斯蒂函数(DL-7)+全局模型函数(GMF)拟合GPP和各植被指数生长曲线,并逐年提取生长季始期(SOS)、生长季峰期(POS)和生长季末期(EOS)3种关键物候参数。结果表明: 有效积温(GDD)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柽柳灌丛物候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与2018年相比,2019年由于气温较低,SOS前的积温累积速率较慢,柽柳灌丛需要更长时间的热量积累来进入生长季,从而导致2019年SOS比2018年晚。在SOS与POS之间,2018和2019年水热条件相似,但2019年POS比2018年晚8 d,可能是2019年SOS较晚所致。POS以后,2019年较高的GDD和较低的土壤含水量使柽柳灌丛遭受水分胁迫,导致其生长季后期时间缩短。标准化的Sentinel-2植被指数与10:00—14:00 GPP均值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宽波段植被指数中的增强型植被指数和窄波段植被指数中的叶绿素红边指数、倒红边叶绿素指数、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705)能够较好地反映与柽柳灌丛GPP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柽柳灌丛SOS和EOS的遥感提取结果表明,Sentinel-2窄波段植被指数比宽波段植被指数的准确性更高,尤其是修正叶绿素吸收反射率指数提取SOS最准确,MERIS陆地叶绿素指数提取EOS最准确;Sentinel-2宽波段植被指数提取POS的准确性更高,尤其是两波段增强型植被指数和植被近红外反射率指数最准确。综合所有物候参数来看,NDVI705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2.
选择内蒙古27个样地采集的10种棘豆属植物54个单株,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对其叶绿体trnL-F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所得序列利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排列,并用MEGA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探讨棘豆属的种间关系与系统进化.结果显示:(1)10种棘豆属trnL-F的变异位点54个,信息位点46个,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1.9%,GC含量变化范围在30.69%~31.50%之间.(2)棘豆属与黄芪属各为一支,自展支持率达99%,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3)系统树中小花棘豆的样本自成一支,为相对独立进化;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的样本相互混杂,表明亲缘关系很近,从而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轮叶棘豆组的观点.(4)刺叶柄棘豆的样本不同样地形成2个分支,对其亚属水平上的分类需进一步探讨.(5)缘毛棘豆与阴山棘豆的样本聚成一支,支持将二者归入矮生棘豆组.研究表明,trnL-F序列可为棘豆属下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植物学"5W+1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1)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食用植物22科32属50种,其中野生粮用植物14种、野生蔬菜13种、野果植物18种、野果酒植物3种、野生调味植物5种、野生薰净植物2种、催化乳制品植物1种。2)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包括7个方面,其中用植物薰净和消毒奶食器具的传统知识、用冷蒿催化加速油脂成分从奶子中分离的传统知识是蒙古族植物饮食文化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简单、快捷的"果实+奶食"酿果酒文化,能够说明蒙古族祖先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更高水平的技术和文化。食用芨芨草颖果、选用中间锦鸡儿韧皮部和白沙蒿的果实做面食粘合剂的传统知识是区域特色的文化。3)因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山区、沙区、盐渍区和丘陵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表现出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多样性。4)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丰富了蒙古族饮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搜集、研究、保护和科学分析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传统知识的工作,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h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疣鼻天鹅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 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 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相似文献   
6.
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斯琴巴特尔  满良 《广西植物》2002,22(6):564-566-566
探讨了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生理。实验结果表明 ,成熟的蒙古扁桃种子胚形态和生理发育完全 ,种皮含有萌发抑制物质。在 1 7°C下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率较高 ,光可以促进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用 2 %PEG 60 0 0、0 .5 %NaHCO3 、0 .1 %NaCl、0 .2 %NaCl和 5 0 μg/mLNAA浸种处理均促进蒙古扁桃种子萌发 ,而 5 0 μg/mL 6 BA浸种处理对蒙古扁桃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4顶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指甲类型和足趾长是 4项与手足有关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经典指标。这 4项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指甲类型尚未见研究资料的发表。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西部 ,总人口 167977人 (1995年资料 ) ,其中蒙古族 4 32 57人 ,其余为汉族、回族。阿拉善蒙古族源于新疆和硕特部与土尔扈特部 ,于清代迁移至内蒙古西部 ,汉族则主要来自于甘肃、宁夏等地。为研究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人的人类学特征 ,我们于1999年 10月赴阿拉善盟进行了蒙古族、汉族 4项指标的调查 ,调查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蒙古族 (男 2 18例 ,女2 2 9例 )、汉族 (男 2…  相似文献   
8.
从比例效应的视角分析了生物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9.
蒙古扁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珍稀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做了概述,以试图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扁桃,促进蒙古扁桃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盲蝽科盲蝽亚科异草盲蝽属Heterolygus Zheng et Yu 1新种,郑氏异草盲蝽Heterolygus zhengi sp.nov.,模式标本采于我国四川省炉霍。发现了盲蝽科合垫盲蝽亚科昧盲蝽属Mecomma Fieber陕西昧盲蝽Mecomma shaanxiensis Liuet Yamamoto的短翅型雌性,并进行了描述。标本均保存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