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53篇
  417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滇东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滇东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研究。目前共知有蕨类植物44科,115属,25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蕨类植物7种。按照其用途将这些植物划分为药用、观赏、食用、指示、化工原料、编织、饲料和绿肥等7种类型。最后,讨论了其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常艳芬  张碧波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06,26(5):546-550
对云南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划分,并对云南与邻近地区的区系联系进行了比较,对云南该亚科植物的区系起源也作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云南是中国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该亚科植物是典型的热带亚洲的区系成分;与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区系联系最密切;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是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植物的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3.
不同蚕豆品种对铅污染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个蚕豆品种(分别为K0883、K0502、K0697)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模拟小剂量Pb污染(浓度为40和250 mg·kg-1),研究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生理响应特征的变化在不同品种中的差异.结果表明,Pb污染下3个蚕豆品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显著变化,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250 mg·kg-1 Pb浓度下,K0883蚕豆品种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细胞间隙CO2浓度分别升高121.80%、上升193.70%、下降42.76%.3个蚕豆品种对Pb污染的抗性大小顺序为K0883>K0697>K0502.蚕豆不同光合生理指标对小剂量Pb污染的响应特征不同.不同蚕豆品种对小剂量Pb污染的响应特征存在差异,这种种内的差异性采用单个生理指标难以反映,只有通过对多个指标的整合分析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假瘤蕨属2系、5亚系的24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曲状。下生气孔,气孔类型有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和不规则型,常伴生出现。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浅波状、少平滑;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T”型加厚;角质膜波状有条纹,有时附有颗粒。叶表皮的一些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如气孔器类型和垂周壁类型特征不能用来界定假瘤蕨属的系和亚系。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较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掌握灵长类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保护行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通过改良的社区访问调查,首次对滇西北云龙县境内集中分布的6种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 Rhinopithecus bieti 、菲氏叶猴 Presbytis phayrei 、红面短尾猴 Macaca arctoides 、普通猕猴 M.mulatta 、熊猴 M.assamensis 和藏猕猴 M.thibetana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访查了11个乡镇240个自然村,获得968条有效信息。结果表明,云龙县灵长类基本呈斑块状、非连续性分布,其生境被澜沧江、沘江等河流和村落、交通网络分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种灵长类共消失了62个种群约3 720只个体,种群数量下降率为60%~90%。综合分析云龙县各灵长类物种消失的时间、空间格局,发现1980-1990年代是灵长类动物种群消失最多且最快的时期,而各乡镇灵长类物种的消失斑块数与当地人口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猎导致了云龙县灵长类种群的快速消失。生境保护,尤其是对现存成熟森林的保护,将对云龙县现有灵长类动物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7种金线鲃核DNA含量及倍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血涂片、Feulgen染色和显微分光光度技术 ,测定了金线属 (Sinocyclocheilus) 17个种的核DNA含量。结果显示 ,除侧条金线 (S .lateristritus)中采自云南沾益炎方山那边的样本之 2C值为 7 79pg外 ,其余的核DNA 2C值都集中分布在 4 19~ 4 86pg范围 ,大体与其近缘四倍体种 2C值相同或相近 ,是其近缘二倍体种 2C值的大约 2倍。据此我们推断 ,这 17种金线很可能都是四倍体 ,个别种还含有八倍体的类型 ,金线属可能是整属的四倍体起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榕树(Ficus)依赖专性榕小蜂(Agaonidae)传粉,同时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衍后代的场所,两者形成动植物间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在雌花期果内,榕小蜂需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完成传粉和产卵,而传粉榕小蜂如何在传粉与产卵之间进行权衡仍然是悬而未解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粉榕小蜂——一种栉颚榕小蜂Ceratosolen sp.在雌雄同株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雌花期果内的行为活动及繁殖模式。【方法】借助测微尺测量聚果榕榕果雌花花柱长度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p.)产卵器长度,通过显微视频记录传粉榕小蜂在雌花期果内搜索、传粉及产卵行为;结合单果控制性引蜂试验,测定不同阶段榕小蜂个体大小、孕卵量、携粉量,以及雄花期最终繁殖的榕小蜂后代和榕果种子数量。【结果】聚果榕雌花花柱长度存在树间变异,榕小蜂产卵器长度比绝大多数的雌花花柱长,说明该小蜂可以产卵于大部分的雌花子房里。通常个体大的榕小蜂孕卵量更多,但个体大小与携粉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观察发现,榕小蜂进入雌花期榕果内,前6 h集中产卵,可产下孕卵量的95%,平均搜索用时27 s,产卵用时46 s,此期间传粉行为少见,花粉筐中携带花粉量亦无明显变化;榕小蜂进果后6-24 h,主要执行传粉,其行为主动,连贯高效,单次传粉用时平均为2 s,最终可传完携粉量的80%。控制引蜂试验也证实榕小蜂进入榕果内前6 h主要执行产卵繁殖后代,之后6-24 h主要执行传粉以繁殖榕树种子。【结论】在雌雄同株的聚果榕雌花期榕果内,榕小蜂先产卵、后传粉。本研究首次展示了传粉榕小蜂在聚果榕雌花期榕果内的产卵和传粉行为,并获得与行为相匹配的产卵量和传粉繁殖量,反映了具主动传粉行为的榕小蜂在传粉和产卵之间存在时间和数量上的权衡。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了山茶科极濒危植物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的花器官发生过程。猪血木的花为两性完全花,萼片和花瓣均为2/5螺旋向心发生,单轮排列,且有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方式。雄蕊的形成是先形成一个环形分生组织,然后在环形分生组织上以2/5螺旋产生5束雄蕊原基,每一束雄蕊原基的第一雄蕊原基都是在对萼的位置产生,其它的雄蕊原基在其两侧产生。3心皮顺序发生,愈合成3室单子房,柱头平截不裂。猪血木与山茶亚科的花器官发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云南丽江山慈菇遗传多样性的DA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DALP (Direct amplification of length polymorphism) 分子标记技术, 对产自云南的药用植物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L.) Kunth的9个居群进行DNA指纹检测。筛选出5个引物组合, 扩增共产生131条DNA片段, 其中104 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 约占79 39%, 平均每组引物扩增所得多态条带为20 8, 9个居群平均多态百分率为42 21%。9个居群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 4224, 总Na为1 7939;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1 3141, 总Ne 为1 4810; 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 1745, 总H为0 2831; 平均Shannon 多样性指数I 为0 2527, 总I为0 4231; 总基因多样性Ht为0 2831, 居群内多样性Hs 为0 1745, 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 3834, 即丽江山慈菇有61 66%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 38 34%来自居群间, 居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滇西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滇中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这与滇中地区丽江山慈菇野生资源被大规模挖掘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短葶飞蓬云南三个种群的核型与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通过核型和等位酶分析,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材料来自丽江,昆明,邱北,核型分析表明,这3个种群都为二倍体种群(2n=2x=18),以丽江种群为例,短葶飞蓬核型为2n=2x=18=6m 10sm(2SAT) 2st,10种酶的等位酶分析表明,短葶飞蓬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高(I=0.9172),遗传距离小(D=0.0876),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大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