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15篇
  10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产卵场是维持物种延续最关键的栖息地,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栖息地状况和生境特征尚缺乏详细的定量研究。以青海湖入湖河流泉吉河为例,在平水期采用现场调查和无人机遥测的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自然产卵场分布及生境状况进行调查,确定其产卵场生境特征参数,建立基于无人机遥测识别产卵场的方法并进行复核验证。结果表明:泉吉河河道形态可分为弯曲型、分汊型和顺直型等三种典型河型,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弯曲型和分汊型河道中,分汊型河道几乎100%都有产卵场分布,弯曲型河道有70%为产卵场;产卵场河道平均长度(135.13±61.13) m,平均宽度(30.01±17.51) m,平均曲折度1.09±0.07;平均面积(4586.6±4201.61) m2;产卵场常位于缓水浅滩处,平均水深(0.19±0.10) m (范围:0.03-0.44m),平均流速(0.24±0.20) m/s (范围:0.01-0.81m/s),河床质为含有沙粒的卵石(粒径:163-256mm)底质。河道形态、沙洲分布、水深特征等特征参数可作为无人机遥测识别产卵场的判断条件,并实现验证成功。研究结果可为开展整个流域的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现状评估及保护对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马鞍列岛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旭  章守宇  汪振华  林军  王凯 《生态学报》2016,36(12):3765-3774
为了评估趋礁鱼类在岛礁海域的生境适宜度,选取马鞍列岛的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为指示物种,以2009年获取的水深、盐度、叶绿素a、浊度和底质数据作为褐菖鲉春、冬季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并计算各站点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结果显示:1)绿华、花鸟、嵊山沿岸站点HSI普遍较低,枸杞岛、三横山、东库山沿岸站点褐菖鲉HSI相对较高,其中最大值1.0出现在枸杞岛沿岸的站点;2)春季褐菖鲉幼鱼的适宜水深在6 m左右,成鱼适宜在8—12 m的水深处生存;冬季褐菖鲉对8—12 m的水深适宜性良好;3)春季所有褐菖鲉的适宜盐度为30PSU,冬季幼鱼的适宜盐度为27—31PSU,成鱼的适宜盐度为27PSU、31PSU;4)随着叶绿素a和浊度值的增大,褐菖鲉适宜性逐渐降低。底质类型为岩时最适合褐菖鲉生存。5)相关分析显示,褐菖鲉丰度与底质类型相关性最大,而与叶绿素a、浊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和浑浊程度越高对褐菖鲉丰度抑制越明显。底质类型是褐菖鲉丰度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分布有较多大型海藻的岩礁生境是其最适宜的栖息地。利用2010年春、冬季环境调查和渔获数据进行HSI模型验证,资源丰度随HSI值升高而增加,因此构建的模型可用于趋礁鱼类在岛礁海域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感染人体的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将其效应蛋白直接注射至宿主细胞中操纵宿主,介导毒力的发挥,并进化出了一套完美的免疫逃逸策略,成功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急性肠胃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入侵上皮细胞,使胞内囊泡酸化,在与溶酶体融合之前逃逸到细胞质中,并且限制活性氧的产生,促进其在胞内生存。副溶血性弧菌可以诱导自噬,抑制NLRC4炎症小体介导的caspase-1的激活,还可以通过抑制TAK1激酶,阻止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干扰免疫系统激活,借助多种手段共同协作从而达到免疫逃逸。本文系统总结了副溶血性弧菌现已研究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对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药物靶向位点的选择及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淀山湖基于初级生产力的鲢鳙富营养化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8年10月—2009年9月,采用黑白瓶测溶氧法对淀山湖湖南区和围隔区初级生产力进行逐月测定,依据测定的湖南区初级生产力估算鲢、鳙渔产潜力及合理放养量,讨论温度、透明度、营养盐、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与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鲢、鳙放养对淀山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定量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湖南区平均水柱日毛产量(PG)为4.02gO2.m-2,8月最高、1月最低,净产量(PN)为1.99gO2.m-2,年PN/PG=52%;2)0~0.5m水层对水柱初级生产力贡献最大,湖南区占32.3%、围隔区占32.2%;3)初级生产力与透明度、水温呈明显正相关,与其他理化因子相关性不明显;4)淀山湖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为28.18×104t,按鲢鳙3:1比例放养,鲢渔产潜力为1621.58t,鳙为1216.18t,鲢合理放养量为16.94t.km-2,鳙合理放养量为6.35t.km-2;5)以淀山湖每年渔产2837.76t计算,可以固定氮、磷分别为85.50t、7.63t,由此可使淀山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降低0.67和0.06mg.L-1。  相似文献   
5.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海明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13,32(8):2062-2069
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虾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和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虾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89和86.20 kg·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1.04×103和34.41×103 ind·km-2;虾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在春季,调查海域虾类密度西部高于东部,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沿岸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沿海海域;在秋季,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表层温度与虾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w =0.004,PN=0.01),但水深与资源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对虾类尾数密度贡献率最大,对重量密度贡献率也较大,为春季最重要的优势种;秋季,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对尾数和重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秋季最重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青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开发青鱼的微卫星标记能为青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更多工具。本研究使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探针(CA)10和(GACA)6,富集得到青鱼基因组微卫星片段,进一步通过设计微卫星引物检验其在青鱼原种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多态性水平。结果显示,所构建文库中849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序列,通过利用PCR技术在吴江原种青鱼36个个体中进行多态性筛选,获得了2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7.08和3.526,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02和0.6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8。其中,Mp23、Mp27和Mp35这3个位点极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 0.01)。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能为青鱼种质资源的评价和保护等研究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7.
实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 研究两种温度下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素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血液生理反应及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300尾健康的团头鲂初均重(7.29±0.01) g, 两种温度下(25℃、30℃)分别投喂不添加和添加25 mg/kg的大黄素配合饲料, 养殖时间为77d。结果显示: 在长期30℃高温下, 鱼体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红细胞积压(HCT)、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 饵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显著下降(P0.05); 添加25 mg/kg大黄素, SGR和肝体比(HSI)、红细胞积压(HCT)、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 饵料系数(FCR)和摄食率(FR)显著下降(P0.05)。温度和大黄素对谷丙转氨酶(ALT)和血糖(GLU)无显著影响(P0.05), 对尿素(URE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补体3 (C3)、补体4 (C4)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常温对照组相比, 高温对照组UREA、TG、TC显著下降; 在高温下, 添加大黄素组UREA、TG、TC有升高趋势(P0.05), C3、C4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25 mg/kg大黄素有助于缓解长期高温对团头鲂血液生理的影响, 提高补体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 促进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细微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鳍篮子鱼食道黏膜为纵行黏膜褶皱,在褶皱上形成"V"字型次级褶皱,黏膜上皮表面具有许多分泌孔及较多腺体导管的开口,上皮细胞扁平,似鳞片状,连接紧密。胃黏膜褶皱呈绳状纵向排列,黏膜上皮表面有许多沟回,细胞之间有较多的胃小凹,在上皮表面可见有乳头状突起,未见有微绒毛;上皮细胞为五边形或六边形,无细胞间隙。肠黏膜分布着密集排列的肠绒毛,绒毛呈拇指状或扁平状,黏膜上皮表面呈脑回状,分布有许多分泌颗粒,细胞游离面分布着丰富的微绒毛,细胞为多边形、圆形、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幽门盲囊黏膜上皮的结构与肠道相似。本文探讨了黏膜上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成的变化,其次研究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过程中性腺各部分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月份雄体性腺发育的情况和比例。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雄体的体重和壳宽增长率及特定增长率均在8月份最高,且体重与壳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三疣梭子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外(阴茎、交接器)和体内(精巢、输精管)两部分构成。(3)根据精巢和输精管的外观、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可将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分为3期。精子发生期,即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精巢指数为0.07%~0.16%,此时输精管呈透明状,肉眼很难发现;精荚形成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为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巢指数为0.10%~0.51%,输精管内有大量精荚和分泌物,输精管指数为0.01%~0.41%;成熟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巢指数为0.10%~0.41%,输精管进一步膨大,输精管指数为0.20%~0.65%。(4)在雄体性腺发育期间,性腺指数和输精管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精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统计分析发现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5)池塘养殖雄体性腺发育不同步,7月份主要处于精子发生期,8月底,有76%的雄体性腺发育达到精荚形成期,至9月底,达到成熟期雄体的比例为47%,此后雄体性腺发育趋于成熟,10月中下旬至12月份池塘养殖雄体均主要处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在育卵囊内完成,约需要8d(176-188h).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细分为7个时期.以胚胎脱膜和蜕皮情况将胚胎发育划分:卵期、无眼幼体期和有眼幼体期3阶段,其中卵期阶段包括:受精卵期、囊胚期、原肠期和前无节幼体期;无眼幼体期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期和后无节幼体期;有眼幼体期阶段即为眼柄期.卵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1.2%(40h);无眼幼体期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48.9%(92h),其中肠、触角的分叉、心跳、眼点色素、腹部分节等都发生在此期;有眼幼体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7.6%(52h).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和新孵幼体体长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不仅为丰富糠虾基础生物学内容提供理论资料,而且还可为糠虾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