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中国角蝉总科18种昆虫(叶蝉17种,角蝉1种)的成虫“网粒体”进行了超微结构及合成部位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体表网粒体均合成于马氏管第三区( MT3)管壁细胞的高尔基体;这些网粒体可被分为4种类型:小球形网粒体(SB)、棒状网粒体(RB)、多室大球形网粒体( LMB)及少室大球形网粒...  相似文献   
2.
袁飞敏  魏琮 《昆虫学报》2021,64(10):1205-12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无鼓膜发音器的华蝉族(Sinosenini)昆虫在蝉总科(Cicadoidea)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依据在陕西宁陕采集的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标本,对华蝉族的合哑蝉K. caelat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蝉总科其他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构建了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合哑蝉线粒体基因组长14 960 bp (GenBank登录号: MN922304),其基因组成、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与蝉总科其他类群具相似特征。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atp8, nad6和nad2为易变基因,而cox1比较保守。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表明,蝉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处于高水平的纯化选择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蝉次目(Cicadomorpha)的单系性,该次目3个总科的关系为:角蝉总科Membraciodea+(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didea)。无鼓膜发音器的哑蝉属与蝉亚科(Cicadinae)的蜩蝉族(Dundubiini)相关类群聚在一起,且与寒蝉属Meimuna关系最近;黑蝉族(Cicadatrini)的草蝉属Mogannia和音蝉属Vagitanus则与姬蝉亚科(Cicadettinae)相关类群聚在一起;日宁蝉属Yezoterpnosia并非一个单系群。【结论】华蝉族应从姬蝉亚科转移至蝉亚科并与蜩蝉族(Dundubiini)合并,而黑蝉族应从蝉亚科转移至姬蝉亚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具有不同发声机制的蝉科昆虫系统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太白山锐齿栎景观林带树干基部筑巢的两种蚂蚁的筑巢生态学及其巢内真菌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亮腹黑褐蚁Formica gagatoides Ruzsky是锐齿栎林中的优势蚁种,可在地表及树干上活动,主要取食栎树枝条上蚜虫所分泌的蜜露及其他昆虫和植物材料;盘腹蚁Aphaenogaster sp.仅在蚁巢周围活动,捕...  相似文献   
4.
中国陕西圆颚切叶蚁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采自陕西太白山的圆颚切叶蚁属StrongylognathusMayr1新种瘤点圆颚切叶蚁S.tylonum,sp.n.。该新种与卡氏圆颚切叶蚁S.karawajewiPisarski相似,但前者上颚外缘具4个小的疣突,并胸腹节末端具1对非常钝的小齿,腹柄节下方不具齿突,第1腹柄节顶端水平。文中提供了该属中国已知3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采自尼泊尔的叶蝉科秀头叶蝉亚科小头叶蝉属1新种:凹瓣小头叶蝉Placidus incurvatus,sp.nov,并确认小头叶蝉属应隶属于秀头叶蝉亚科。新种模式标本保藏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BMNH)。该新种额唇基具1近似漏斗形的纵长黄色区域,阳基侧突外基突端部向外侧弯折翘起,生殖瓣端部凹入,明显有别于同属其它种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颊下囊中微生物(放线菌、细菌、真菌)组成、分布规律及细菌的多样性水平,以揭示其可能在蚂蚁食物利用、群体免疫等方面发挥的潜在功能。【方法】综合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Hi 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在陕西杨凌采集获得的日本弓背蚁工蚁的颊下囊内含物、消化道、体表的微生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日本弓背蚁工蚁颊下囊内含物分离到10株放线菌,其中5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平均分离频率达到73.3%~96.7%;分离到7株细菌,其中4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菌株N-B1和N-B4分离频率均达70%以上;分离到3株真菌,其中菌株P-F1(拟威克酵母菌属Wickerhamiella)为优势类群,分离频率达96.7%。从嗉囊、中肠及体表中分离到的菌株均可在颊下囊中发现,从颊下囊中分离到的菌株种类和菌落数量明显高于体表、嗉囊和中肠。Hi 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颊下囊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嗉囊和中肠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颊下囊和嗉囊样品中丰度较高的细菌类群明显高于中肠,中肠细菌组成相对较为简单;颊下囊中的优势属包括嗜果糖乳酸细菌属Fructobacillus、杆菌属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tomonas;颊下囊中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嗉囊和中肠。【结论】日本弓背蚁工蚁颊下囊中普遍存在放线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及其他优势菌群,且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嗉囊和中肠,这些微生物在蚂蚁食物利用、营养物质消化以及群体免疫中的潜在功能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了明晰蝉科昆虫的精子形态及其在分类和系统发育分析方面的意义,本研究对蝉亚科的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蛉蛄Pycna repanda及姬蝉亚科的蟋蝉Tettigetta sp.的精子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这4种蝉科昆虫的精子形态特征。【结果】蒙古寒蝉、黑蚱蝉、蛉蛄和蟋蝉这4种蝉科昆虫精子形态基本相似,但精子长度在种内和种间都有明显不同,均表现出多态性。根据精子长度,蛉蛄精子可被分为长精子、中长精子和短精子3种类型;蒙古寒蝉、黑蚱蝉和蟋蝉的精子被分为长精子和短精子2种类型。4种蝉的精子结构也基本相似,头部包含顶体和细胞核,颈区由中心粒和中心粒侧体组成,尾部一般由一根轴丝和一对线粒体衍生物组成,轴丝微管为9+9+2模式。但蝉亚科3个物种的部分精子具有多个线粒体衍生物;首次在蛉蛄精子尾部发现一个电子致密的三角形区域,该结构在蝉科其他昆虫精子中未曾发现。蝉科不同类群的精子中心粒侧体存在显著差异,姬蝉亚科的蟋蝉精子中心粒侧体为片层状结构,蝉亚科昆虫则为鞘状结构。【结论】与蝉次目的角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精子相比,仅蝉科昆虫的精子表现出多态性,是该科的特有衍征。精子尾部可具多个线粒体衍生物的现象在蝉亚科物种中是否普遍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蝉科不同类群在精子形态方面的差异,为蝉科昆虫分类及蝉次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