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蓟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从昆虫样品中有效地获得总DNA是分子实验成功的前提。但是,常规提取方法由于不能保留昆虫所有的形态特征,这对于体形较小的珍稀标本是不适用的。文中通过对改进的盐析法和STE法与KAc法的对比,发现盐析法和STE法提取的DNA质量明显优于KAc法,并且能够通过针刺从单头蓟马中成功提取DNA而不影响形态鉴定。2种提取方法的优点是单头蓟马在提取过DNA以后,虫体仍然可用以做成永久玻片进行形态鉴定。提取的DNA经实验证明,可以顺利的进行mtDNA-COI和rDNA-ITS2基因序列引物的扩增。 相似文献
2.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 (Marchal)是一种已扩散至各大洲的榕树主要害虫, 目前在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发生危害亦较为严重。为了揭示榕母管蓟马在云南省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测定了10个地理种群145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的646 bp序列, 对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Ⅰ基因共有38个变异位点和6个单倍型, 其中1个单倍型为8个种群所共享。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43, 其中瑞丽、 芒市、 玉溪、 呈贡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宜良和陇川、 墨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种群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之间没有相关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3组(组1: 陇川、 瑞丽、 芒市、 玉溪、 呈贡、 墨江、 临沧、 勐腊8个种群; 组2: 蒙自种群; 组3: 宜良种群)之间已经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Fst值为0.9828(P<0.05), Nm值为0.01, 但是仅0.0172的遗传变异来自组内。采用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 单倍型被分成3组与各自的地理区域相对应的簇群, 各组之间未发现共享的单倍型。分子系统树显示3组的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并不对应。综合采集地寄主植物的状况, 初步推测蒙自和宜良种群出现的遗传分化可能是由于寄主植物生长状况及品种不同引起的。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网络中介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 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101个分布点和6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当前和未来气候下龟纹瓢虫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且适于龟纹瓢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平均月温差(3.11 ~ 9.27℃)、最热季平均温度(25.6 ~ 36.61℃)和最湿月降水量(154.85 ~ 999.60 mm)。与当前气候相比,未来12个气候情景下的非适生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低适生区、中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90SSP5-8.5气候情景下的高适生区面积增加最多(102.55 × 104 km2),新增区域包括浙江、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未来气温的升高,龟纹瓢虫的分布区会向北方扩张,同时在南方的分布区会进一步扩大。龟纹瓢虫作为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对多种农业害虫均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未来适生区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利用其进行害虫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黑唇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nigritylus Hsiao作为一种植食性昆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体有转向农作物取食危害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黑唇苜蓿盲蝽在中国北部地区的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和种群历史动态。【方法】针对10个地理种群256头个体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893bp)进行种群遗传分析。【结果】共检测到33个单倍型,确定1个祖先单倍型H5和3个高频率单倍型。Mantel检测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中性检验和Beast分析显示种群整体经历了扩张。AMOVA和种群间成对Fst分析表明种群间遗传差异整体较低。Migrate分析显示种群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BI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Network网络中介图分析显示种群在整体扩张的同时,部分种群个体已经出现了遗传分化并形成独立的遗传支系,虽然各种群遗传单系还没有形成。【结论】作者推测人为干扰可能是导致黑唇苜蓿盲蝽整体扩张的主要原因;种群间高水平的基因流是导致低遗传差异的重要原因;廊坊种群与其它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低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是由于该种群在扩张过程中发生了遗传漂变。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