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刺槐叶片-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学及其稳态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植物和微生物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内稳态特性,对反映生物随恢复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阐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恢复5年、10年、20年、30年和45年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刺槐叶片、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指标,重点揭示了叶片和微生物生物量养分在恢复过程中随土壤养分变化的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叶片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年限叶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为17.03—26.03、9.55—16.94、5.57—10.76、C∶P分别为465.04—634.48、19.89—65.81和39.64—110.53、N∶P分别为17.89—37.03、1.24—4.68和7.15—10.26,除叶片C∶N随恢复年限增加而降低外,其他指标均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或先增加后降低;刺槐林生长后期可能面临P限制;(3)叶片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计量比大部分指标与土壤指标的关系能够被内稳态模型很好地模拟(P0.01);其中叶片N∶P、微生物C、N对土壤养分变化较为敏感;其他指标比较稳定。研究表明植物和微生物在面对土壤养分变化时均会通过自我调节呈现内稳态性,说明刺槐在黄土丘陵区有较好的适应性;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变化比植物更加敏感,其养分和计量比指标能较好地指示土壤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
鄂中一些被子植物硅化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在长江北岸,湖北省新洲县发现的新生代晚第三纪大戟科、豆科和樟科的被子植物硅化木。这些硅化木的发现和鉴定,反映了该地区当时较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并为长江流域新生代的地质、古气候、古地理、古生物群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论据。 相似文献
3.
越桔亚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越桔亚科植物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越桔属,红梅苔子属等化学成分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4.
活化海绵镉微型柱层析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铜离子活化海绵镉微型柱层析法将血清中的硝酸盐(NO-3)还原为亚硝酸盐(NO-2),再通过Griess反应测定NO-3/NO-2总量以反应体内一氧化氮(NO)水平,从而建立血清NO间接测定新方法. 结果表明,在pH 9.7 时,活化海绵镉还原NO-3能力强、速度快、抗干扰性好,还原率为96.4%~100.0%,检测范围为0~400 μmol·L-1,检测限为1.85 μmol·L-1,相对标准偏差为2.56%~3.46%,对NO-3的回收率为96.4%~102.2%,对NO-2的回收率为95.2%~101.3%,对混合标准液的回收率为98.7%~104.4%.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样品和试剂用量小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客观评估和比较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不同种植业发展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通过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粮食和果树兼作、粮食生产为主和果树种植为主3种典型流域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情况,建立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在自然资源压力、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对3种模式的系统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类型种植业系统外部辅助能值均占总能值投入的75%以上,且其中不可更新能值所占比例远大于可更新能值,由此造成了能值自给率低而环境承载率高的特点;流域粮食种植业生产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而水果种植和粮果兼作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3种模式能值密度均达到全国农业经济系统平均水平2倍以上,其中,粮食生产为主的模式净能值产出率最低而粮果兼作型最高;流域种植业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均<1,能值/环境可持续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农业系统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以粮食和果树兼作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3种模式比较发现,粮果兼作发展模式在流域种植业发展中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能力和较高的系统稳定性,能值生产效率适中且可持续性最高,因此黄土高原地区以流域为单元的农业发展应该更加偏向于考虑多产业综合的复合结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法提取陈皮(Citrus reticulata Blanco)黄酮类化合物,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法检测抗氧化活性.设计响应面实验,考察乙醇质量分数、超声时间和料液比对陈皮黄酮提取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质量分数60%,超声时间36 min,料液比1∶25 (g/mL),所得黄酮提取率为24.75 mg/g;DPPH实验表明纯化前、乙酸乙酯萃取和AB-8树脂纯化后的陈皮黄酮的IC50值分别为427.83、129.76、87.44μg/mL,抗坏血酸当量(AEAC值)分别为1283.85、4266.04、6245.73mg/100 g;ABTS实验表明纯化前、乙酸乙酯萃取和AB-8树脂纯化后的陈皮黄酮的IC50值分别为181.67、50.87、43.3μg/mL,AEAC值分别为8584.79、30690.99、36006.24mg/100 g.并且陈皮黄酮的抗氧化能力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纯化后的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典型树种叶片N、P再吸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和植被类型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选取4种次生植被树种(白桦、山杨、辽东栎和油松)和2种人工植被树种(刺槐和侧柏),测定其成熟叶、凋落叶和林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了叶片N、P再吸收率及其与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养分和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C、N含量和C∶N∶P计量比均表现为演替后期林地(辽东栎和油松)>演替前期林地(山杨和白桦)>人工林(侧柏和刺槐);(2)不同树种叶片N、P再吸收率分别为17.18%—43.34%和27.13%—58.12%,均表现为演替后期林地>人工林>演替前期林地,且P的再吸收率总体高于N的再吸收率;(3)不同树种叶片N、P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指标的关系强于土壤,与养分计量比的相关性大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说明子午岭典型植被会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尤其是演替后期植被再吸收能力更强,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使用经生物修饰后的荧光纳米颗粒,探索了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的新型荧光标记与检测方法。将联吡啶钌配合物[三(2,2-联吡啶)氯化钌,六水]为核,二氧化硅为外壳的荧光纳米颗粒用鼠抗人CD45Pur进行生物修饰后,对人体白细胞进行荧光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样品的细胞数目和荧光强度,结果表明,该新型荧光标记方法的灵敏度高,光学稳定性好,可准确有效地识别人体白细胞。 相似文献
10.
日益加剧的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相关酶是其关键调控途径,而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结构和环境差异导致其中酶活性介导的养分转换过程可能不同。但目前对半干旱区土壤团聚体水平养分转化相关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还不清楚。基于黄土高原自然草地持续3年的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基础理化性质、氮(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磷转化相关的酶(磷酸单酯酶PME、磷酸二酯酶PDE和植酸酶phyA)活性及酶计量比,探索氮添加对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导致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pH显著降低;高氮添加引起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硝态氮、C : P和N : P升高;(2)随氮添加浓度增加,不同粒级团聚体中PME、PDE和phyA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而LAP、NAG和酶活性氮磷比均逐渐升高;团聚体酶活性总体表现为小团聚体(<0.25 mm)>中团聚体(0.25-2 mm)>大团聚体(>2 mm);(3)在中和大团聚体中氮添加通过影响土壤N相关养分调控P转化相关酶活性。总之,氮添加通过改变团聚体养分及其计量比、pH等影响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