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连山典型林区生态服务功能间接价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常规和替代市场评估技术,对祁连山北坡东段哈溪林区有机质生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定CO2和净化空气5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哈溪林区5种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2061.00万元,其中森林、灌丛和草地分别为19510.34万元、25200.01万元和7350.65万元。按有林地面积推算,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是天祝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5倍,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远远超过了当地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就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而言,灌丛提供的总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2.
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宏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以上层次的生态学,研究对象为大尺度复杂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都具有不同于传统生态学的明显特点。重视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重视人类的生态作用,注意运用等级结构理论,其研究结果常常是非实验性和非稳定性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数据采集和管理、分析的主要手段,景观分析和景观模型是宏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定位观测试验的网络研究则是实现宏观整体研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辽宁三角洲区域生态经济分区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辽河三角洲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区和8个生态经济小区.通过对反映系统功能的3个表现属性的分析,评价了辽河三角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规划各预案对指示物种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运用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LEDESS)对辽河三角洲的3个景观规划预案,即湿地调整,生境管理和农业开发可能导致的地表覆盖物,自然生态单元等立地环境以及保护物种生境适宜性等区域生态后果进行了评估,并与现状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预案A通过湿地调整措施不仅补偿了芦苇湿地的损失,还将部分不适宜生境和边境生境转变核心生境,相当程度上优化了保护物种丹顶鹤和黑嘴鸥的生境质量,预案B通过一系列生境管理措施,减轻了生境破碎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显著改善了丹顶鹤生境质量,对黑嘴鸥生境质量也有一定改善,预宁C大规模农业开发如能控制一定规模(8000hm2)并采取一定合理模式(滚动开发),能相当程度上减轻农业开发对物种生境的影响,即使不采取生境补偿措施,对丹顶鹤,黑嘴鸥核心生境也不会有破坏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还表明,区域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是对丹顶鹤生境质量重要的干扰因子,而滩涂农业开发和水产养殖强烈地干扰了涂植被正常的演替过程,从而影响着黑嘴鸥等滩涂鸟类的生境适宜性。 相似文献
5.
在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进行景观规划\"预案”设计以及相应的生境分析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LEDESS-model)对指示物种丹顶鹤和黑嘴鸥繁殖生境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空间模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规模农业开发的背景下,预案A通过湿地调整及生境补偿措施,不仅可以维持湿地生境面积\"无净损失”(No-net-loss),而且可以相当程度地提高指示物种繁殖生境的生态承载力;预案B通过一系列减轻生境破碎化影响的生境管理措施,也显著地提高了丹顶鹤繁殖生境的生态承载力,但对黑嘴鸥繁殖生境的生态承载力的改善不如前者显著;预案C的模拟结果说明采取\"滚动”开发模式,可以有效减轻区域农业开发对物种生境的负面影响,在本研究限定的开发规模下(8000hm2),对指示物种丹顶鹤、黑嘴鸥繁殖生境的生态承载力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渗透理论、马尔柯夫过程理论,采用中性模型方法,建立了3个不同的城郊景观动态模型,模型中分别介入不同自然因子和决策因子.利用模型对研究区景观进行了动态变化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评价方法与指标包括:1)多分辨率拟合分析;2)最近邻概率;3)斑块大小和数目.结果发现,综合介入决策因素和自然因子的模型具有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8.
内蒙古毕拉河林区近十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力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总体和斑块个体两个层次上,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特征及斑块相间相关特征等3个方面对大兴安岭毕拉河林区近10年来森林景观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10年来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干扰的不断增强,研究区森林景观在类型、景观总体特征、斑块个体与相关特征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10年林区森林景观的发展趋势是:受人为干扰正逐步加强,作为人工景观标志的耕地、居民点面积正逐步增加.面积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997年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柞树林转化而来的,占耕地构成的30.87%.景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耕地斑块数量增加68.80%,平均面积减少4.82%,景观的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增加,斑块之间的聚集程度减弱,1988年由柞树林和针叶林等少数几种斑块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有所改变.对研究区和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研究表明,火干扰、森林采伐与毁林开荒等是森林景观变化的关键性趋动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地下水动态和土壤积盐过程有助于了解地下水抬升对土壤积盐的作用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土壤盐渍化。根据1985年、2000年和2005年的地下水等值线图资料,结合研究区1983~2005年水资源利用和0~20cm土壤层总盐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23a来地下水动态,以及地下水抬升与地表积盐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输水灌溉是地下水水位抬升的直接动因。年均地下水水位抬升0.09m,地下水位每抬升1m,造成区域地表积盐区增加144.45hm2,地下水位的抬升对区域灌溉景观的积盐面积的扩张作用要强于非灌溉景观,在灌溉景观中耕地积盐速率最快,达0.43t.hm-.2a-1,23a间,单位面积的积盐量增加了40.04%,在非灌溉景观中,盐碱地的积盐作用较强,积盐速率达0.68.thm-.2a-1。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尾闾绿洲的景观变化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G 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 STATS,在对民勤湖区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转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利用以及政策和市场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湖区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和沙地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空间连片趋势加剧;蔓延度指数变大,边缘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2)沙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5171.85 hm2和2640.33hm2,它们的增加以牺牲林、草地为代价;(3)湖区地表水净利用量近10a来降幅达50%,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有0.22×108m3,使得地下水净利用量近年来年均高达0.80×108m3;(4)以耐盐性较强的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的单一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农户收入急剧下降。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湖区生态恢复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