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6个新记录种:密花石豆兰Bulbophyllum odoratissimum(J.E.Smith)Lindl.、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 B1.、勐海隔距兰Cleisostoma menghaiense Z.H.Tsi、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Rchb.f)J.J.Smith、心叶球柄兰Mischobulbum cordifolium(Hook.f)Schltr.及台湾白点兰Thrixspermum formosanum(Hayata)Schltr.。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 et Wang)、麻栗坡兜兰(P. malipoense S.C.Chen et Tsi)和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12个RAPD引物在2种兜兰中共扩增出131条带.对4个硬叶兜兰群体的检测表明其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 71.6%,Nei 的基因多样度(h)为 0.217 1,Shannon多样性指数 (I) 为 0.330 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 PPB = 45.2%,h = 0.145 7,I = 0.220 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在总遗传变异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31%,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在物种水平上,麻栗坡兜兰的PPB为49.5%,h为0.117 4,I为0.176 4,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对11个独花兰群体采用16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物种水平PPB=76.5%,h=0.194 1,I=0.305 8;在群体水平上,上述3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37.2%、0.119 7和0.181 0,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45.27%,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导致3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片断化.研究结果为兰花保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花颜色和花气味的量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颜色和花气味是花部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已开展的传粉生态学研究中对二者的报道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其量化研究可以为揭示传粉机制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本文主要介绍了花颜色的测量和标定方法,包括比色卡、分光色差仪和便携式光谱仪等;花气味的采集方法,包括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吸附-溶剂洗脱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花气味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和电子鼻型超速气相色谱仪分析等;以及昆虫行为学实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联用技术、Y型嗅觉仪和飞行箱实验等。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验材料的特点和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间断地分布于北美西部和喜马拉雅-中亚的一对替代种———北美火烧兰Epipactis gigantea和卵叶火烧兰E.royleana进行了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讨论。提供了一幅形态图、一份地理分布图以及它们之间形态区别的表。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长距美冠兰Eulophia dabia及其近缘种的分类与命名问题。Eulophia dabia的基名Bletia Dabia乃是D.Don(1825)合法发表的最早名称,尽管D.Don的“Dabia”很可能是在袭用Hamilton的“dubia”时拼写上的笔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混乱,明智的做法是接受Don拼写的加词,而避开其语源上的麻烦。在分类方面,可以接受Hooker(1890)将Eulophia campestris Lindl.、E.rupestris Lindl、E.ramentacea Lindl.与Bletia Dabia D.Don:予以合并的观点,以及Deva&;Naithani(1986)将Eulophia hormusjii Duthie并入 E.dabia的做法。此外,本文还将Eulophia turkestanica (Litw.)Schltr.和E. faberi Rolfe也归并入 Eulophiadabia。因此,长距美冠兰是一个广布种,白土库曼东部经塔吉克、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直到中国(云南西南部、四川中部到东部、贵州西南部和江苏),海拔在400~2300 m之间。 相似文献
6.
四川黄龙沟内分布着十分丰富的兰科植物(19属30余种),并且部分种类在沟内形成优势群落。目前尚不清楚在群落中这些兰科植物种之间作用关系。运用种间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黄龙沟森林植被兰科植物群落中的24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表明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包括无苞杓兰(Cypripedium bardolphianum)、黄花杓兰(C. flavum)、二叶红门兰(Orchis diantha)、广布红门兰(Orchis chusua)、少花虾脊兰(Calanthe delavayi)和西藏杓兰(C. tibeticum),主要分布在光线充足但又具有一定遮荫条件的环境中;另一组包括筒距兰(Tipularia szechuanica)、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珊瑚兰(Corallorhiza trifida)、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布袋兰(Calypso bulbosa)、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和小叶对叶兰(Listera smithii),它们主要分布于荫蔽的环境中。这些兰科植物在组内大多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间大多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黄龙沟兰科植物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可能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7.
菜粉蝶对两种迁地保护的兰科植物传粉和繁殖成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在新栖息地兰科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兰科植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作者对迁地栽培于深圳市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本地种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和外来种银带虾脊兰(Calanthe argenteo-striata)的传粉系统和繁殖策略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都具有白色小花组成的花序, 且花有距。在开放栽培条件下, 菜粉蝶(Pieris rapae)是这两种兰科植物唯一有效的传粉者。菜粉蝶携带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花粉块的部位分别是降落时平衡身体的左侧足部和取食花蜜的喙。两种兰科植物传粉效率较高, 花粉移走与沉降的比值分别为1.14 : 1和0.74 : 1。血叶兰的结实率在2007和2008两年间无显著差异, 且均高于银带虾脊兰。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它为传粉者提供报酬; 另一方面是因为血叶兰的花期与菜粉蝶的盛发期相吻合, 有利于充分利用传粉者; 而银带虾脊兰的花期滞后于菜粉蝶的盛发期, 传粉者缺失使得部分花未能授粉。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都是高度自交亲和的物种, 但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的现象; 自交和异交的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这两种兰科植物可能存在由传粉者导致的自交现象。血叶兰和银带虾脊兰在迁地栽培到兰科中心后生长良好, 每年花期都有自然结果的现象, 植株周围有新生幼苗的建立, 种群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显示出迁地保护的可行性。可以预测若干年后, 这两个种在兰科中心具有建立稳定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动物传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提供重要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对动物传粉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严格自交不亲和而高度依赖动物传粉。基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资源分配和花粉限制等生态因素系统分析了油茶产量受限制的原因,提出油茶的传粉者限制效果等同于花粉限制效果,人工引入潜在的高效传粉者是解除油茶资源限制措施和传粉生态限制措施之间冲突、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论述了人工引入传粉者传粉服务的优势和挑战。对人工引入传粉者,特别是外来传粉者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控制途径进行了梳理,提出从传粉生态服务解决油茶产量和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全文旨在为人工引入传粉者在油茶丰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以期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其种子细小粉末状,缺乏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研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对于兰科植物保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附生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 Paxt.)为对象,建立原生境播种方法,研究其生活史周期和不同附主树种齿瓣石斛株丛生长特性。结果显示,采取稀牛粪+种子(或米汤+种子)的原生境播种方法,齿瓣石斛种子可大量萌发生长形成幼苗;种子萌发当年生长缓慢,完成由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史周期需3~5年或更长;不同附主树种的齿瓣石斛株丛生长及结果情况存在差异,4年生假鳞茎在不同附主树种上的茎节数指标为:李树 > 梨树 > 桃树 > 披针叶楠;茎粗指标为:披针叶楠 > 梨树 > 桃树 > 李树;茎长指标为:梨树 > 披针叶楠 > 李树 > 桃树;结实率指标为:梨树 > 桃树 > 李树 > 披针叶楠,其中,梨树上的齿瓣石斛株丛自然结果率达24.86%。该研究为附生石斛的原生态栽培和回归保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兰科是显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群,世界约有800属25 000种,全世界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中国是野生兰科植物最重要的多样性中心之一,约有171属1 247种。作为中国的典型热带地区,海南岛具有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该文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信息,以海南岛19个行政县为基本分布区,构建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和互补分析(Complementarity analysis)两种方法,探讨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低保护区组合和区域保护优先序问题。结果表明:海南岛约分布有野生兰科植物77属202种(30个中国特有种),其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为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基于物种相似性,两个区域被建议作为优先保护区域:一个是以保亭、三亚和陵水为代表的区域,另一个区域以昌江和乐东为代表;基于互补性原理,最低保护区组合为10个分布区,按照其保护优先序依次排列为保亭、三亚、五指山、陵水、白沙、乐东、琼中、东方、昌江和琼山等地,其中陵水、保亭、琼中、乐东、三亚和五指山等6个分布区就包含了30个特有科在内。我们认为,基于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建立优先保护区域,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合理、科学和高效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