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15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报道鞘蛾科爪靶蛾组分布于中国的7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藜爪鞘蛾分布于新疆,青海,山西和西南,国外分布于日本,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和欧洲;端齿斥鞘蛾Coleophora summivola Meyrick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异齿爪鞘蛾Caleophora bagorella Falkovitsh分布于青海,新疆和云南,国外分布于古,新爪鞘蛾(新种)Coleophora noe 相似文献
3.
翎翅野螟属Epiparbattia只包括模式种,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和贵州的1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5.
宁夏蝗虫地理分布格局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宁夏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将宁夏分为22个分布区域。为方便聚类分析,根据分布范围将宁夏蝗虫分为全布种(22个区域有分布)、多布种(2~21区域有分布)和独布种(只分布在1个区域)3类。在以分布区域为特征做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把多布种分组并确定重叠的分布格局,共分为14个组。各组蝗虫在宁夏的自然分布作为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宁夏蝗虫的多布种多呈不连续分布;分布格局与国内外基本相似;贺兰山是宁夏蝗虫分布的热点。不连续的环境是造成宁夏蝗虫多布种不连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记述中国模尖蛾属Meleonoma Meyrick三新种:毛模尖蛾Meleomoma polychaeta,sp.nov,叶模尖蛾Meleonoma foliata,sp.nov.及刺模尖蛾Meleonoma echinata,sp.nov.。提供了成虫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鹰羽蛾属Gypsochares昆虫全世界已记录7种,主要分布于古北区北部和东洋区南部。本文列出了该属的世界名录,提供了中国鹰羽蛾属分种检索表,记述了该属2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鞘蛾科 (Coleophoridae) 脉鞘蛾组 (Colephora follicularis group) 5个分布于中国的种, 其中有3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矛尖脉鞘蛾(新种)Coleophra jaculatoria sp. nov. 分布于陕西(周至);奇脉鞘蛾Coleophora frankii Schmidt新记录于新疆(巩留),国外分布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隐脉鞘蛾 Coleophora pseudociconiella Toll 新记录于新疆(塔城),国外分布奥地利,意大利,捷克和土耳其;四叉脉鞘蛾(新种) Coleophora quadrifurca sp. nov.分布陕西(杨陵、澄城);榆中脉鞘蛾(新种)Coleophora yuzhongensis sp. Nov. 分布甘肃(榆中)。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9.
迈尖蛾属世界共记录120多种,其中超过90种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区分布有10种,古北区和东洋区已知12种.包括本文记载的1新种和1新纪录种,中国已知6种.文中提供了新种和新纪录种的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宽迈尖蛾,新种Macrobathra latipterophora sp.nov.(图1,3~4)翅展17.0~20.0mm.正模♂,湖北五峰,1 000 m,1999-07-10,李后魂等采.副模1♂,4♀♀,1999-07-10~12,其他资料同正模.本种与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外部相似,但可通过下列特征区别:雄性背兜左侧突起端部不膨大,右抱器瓣末端圆尖;雌性前阴片中部深凹,两侧形成大的圆形具毛突起.栎迈尖蛾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1973中国新纪录(图2,5~6)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 1973. Trans. Lep. Soc. Jap., 23 (2):35, figs. 11-22.翅展15.0~16.5 mm.研究标本:l♂,1♀,浙江天目山,500~1 140 m,1999-08-16~17,李后魂等采;1♀,陕西宁陕县,880 m,1987-08-11,李后魂等采;1♀,湖南张家界,650 m,2001-03-07,李后魂、王新谱采;1♀,湖北利川,700 m,1999-03-29,李后魂等采.寄主:锐齿栎Quercus serrata Thunberg、Qtereus glauca Thunberg(Moriuti,1973).分布:中国;日本.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了中国新纪录属——腹刺野螟属Anamalaia MunroeMutuura,1969的分布。记述了2新种:尖突腹刺野螟A.acerisella Li sp.nov.和圆突腹刺野螟A.obtusisella Li sp.nov.。提供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及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 相似文献